第7版:学术·综合总第101期 >2023-03-28编印

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活”起来
刊发日期:2023-03-28 阅读次数: 作者:太原市万柏林区官地实验学校 原媛  语音阅读:

摘要:21世纪,以计算机和网络通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在社会各个领域中得到广泛应用,而作为21世纪与时俱进的语文教师,更应该把信息技术手段与语文教学进行深度的融合。然而,虽然现在很多语文教师可以很熟练地运用信息技术,但是在实际操作中却出现了很多误区和问题。本文就是针对语文课堂教学中可能出现的误区和问题提出解决的策略和建议,让广大一线教师意识到应该如何合理运用信息技术,让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关键字:信息技术 语文教学 策略

《新语文课程标准》中要求“学校应在课程标准的指导下,按照具体条件和学生的需求,有选择地、创造性地设计和实施课程,开发利用各方面的课程资源,建立互补互动的资源网络,发展教师的教学个性和业务特长”。而将信息技术与语文课程相整合,就是以语文学科知识的学习为载体,把信息技术作为工具和手段渗透到语文学科的教学中去,从而改变传统语文教学的手段和方法,形象、生动、直观地引导学生主动地学习知识,提高认知水平,增强学生语文的学习能力。

一、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融合存在的误区

当前,大多数中学语文教师已经深刻认识到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相结合的关联性与必要性,但是由于教师不能够完全理解语文教学与信息技术整合的概念与内涵,导致在实际操作过程中出现了很多误区。

1、信息技术化的形式重于语文教学的内容

语文教学本身就是一个以感受文字魅力为主的过程。在数以千年的文学史上流传下来的不是图片,不是视频,而是文字,这些文字闪烁着古人的智慧与才华,展示着古人的生活与思想,我们应该在文字的基础上加以升华与想象,而不是单纯机械地将文字转变成一幅幅图片和一段段视频呈现在学生面前。纵观现在的语文教学课堂,很多语文教师的课件往往忽略了教学中的文字部分,取而代之的是色彩艳丽、画面感强的图片,大量的录像视频和无聊的动画,过多花哨的课件成为了展现教师技术水平的一种手段,而不是真正为了完成教学目的而应用的方式。这样不仅不能增强教学效果,反而适得其反,占用了大量课堂的有效时间,分散了学生的注意力,干扰学生正常的学习,严重影响了教学质量,让信息技术在课堂教学中的“锦上添花”变成了“画蛇添足”。

2、教材的主导地位渐趋薄弱

语文教学通过与信息技术的结合,呈现出多功能性的同时也带来了教材主导性缺失的弊端,因为很多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将目光放在了教学可见的演示上,这样一来教师使用的教材频率大大下降,而学生是跟着教师走的,学生对于教材的关注度也相对薄弱起来。例如在讲解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时,很多老师只是单纯地给学生展现一幅“枯藤老树昏鸦”的照片,让学生去欣赏,并没有调动起学生自己的想象和联想能力,通过对教材中文本的解读在心中想象出“夕阳西下”的画面。相反,此种方式的呈现,大大弱化了学生自身对文本的解读与理解。本来通过学生自己对文本的解读应该能做到“每人心中有一幅画”,现在却变成了“只有这一幅画”,再无其他。类似这种情况在现代的语文课堂中还有很多。

3、人机交互,影响师生的沟通和交流

尽管实现信息技术和课堂教学的有机融合,可以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探索能力,但是不可否认它也存在一定缺陷,比如缺乏感情色彩,缺乏机动性,如果一位教师在课堂教学时过度依赖课件,忽略了感情情境的创建,学生和老师间的交流沟通就会变得生硬,很难引起情感上和心灵上的共鸣。语文课的教学除了要传授知识外,还要实行情感熏陶,老师和同学们之间的沟通和互动就是锻炼学生语言能力的过程,这种交流方式渗透着情感碰撞,更能触及学生的心灵,有助于推行情感教育,从而完成教学任务。显而易见,在信息化教育的前提下,除了需要有优质的课件以外,更需要老师和学生在课堂上的情感沟通,以达到最终的教学目标。

二、让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的策略

针对上述误区,对于如何能让教师合理使用信息化技术,优化语文教学,打造优质、高效的语文课堂,让语文课堂真正“活”起来,我提出以下策略。

1、合理设计,提高课堂效率

中学语文的教学应该科学地结合信息技术。在课件的制作上,要更加注重科学性,实用性、交互性和艺术性的统一,遵循语文学科规律;在课件的使用上,注重实效,根据教学目的和教学内容的需要,有针对性地选取适当的多媒体教学手段,解决教学的重点和难点,而不是滥用多媒体。

例如在讲授《岳阳楼记》时,在导入环节中,可以先播放2-3张洞庭湖烟波浩渺的图片,引起学生的兴趣,然后立马进入对文本的阅读,而不是没完没了地播放视频和图片。当学生阅读到第三段和第四段,发现作者在不同时间段、不同天气的情况下发出的不同感慨时,再分别配一幅阴天和晴天的洞庭湖对比图,进而加深学生对于作者登岳阳楼时不同情感的感悟。这样便可做到既不滥用多媒体,又可以通过信息技术的手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感受到作者的情感。 

2、与传统教学相结合,打造实效课堂

信息技术化教学和传统教学都是一种手段,不管运用哪种手段都既要有利于教师的教,又有利于学生的学。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未尝不可以将信息技术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结合。找到信息技术与课程文本的契合点,做到既不丢失文本与教材,又能运用信息化手段让学生直观形象地理解文本内容。

例如在讲授朱自清先生的《荷塘月色》时,可以将信息技术手段适时地与情境教学结合起来,“作者写月色时荷塘里的月色,写荷塘时月光下的荷塘,层次里富有层次,使整个画面有立体感、渗透感;其中动静、虚实、浓淡、疏密,是画意的设置,也是诗情的安排,不仅使画面色彩均匀悦目,而且透出一股神韵,氤氲着一种浓郁的诗意。”在教学时,我主张先让学生配着音乐对描写荷塘月色的段落进行反复阅读,让学生从主观上对这段文字进行联想与想象,通过音乐的渲染以及文章的诵读,让学生进入到这种静谧美丽的情境中,然后再在大屏幕中展示3-5张荷塘月色的优美图片,用来补充学生心中的画面。这样的设计既能让学生抓住课本的文字进行解读与想象,不丢失教材,又能让学生直观地感受到荷塘月色的美。

3、与探究相整合,发挥学生主动作用

在教学中老师不仅承担着传授知识的责任,还要成为学生自主学习的引领者,这些任务可以在教师适当的运用信息技术的前提下实现。虽然信息技术并不能完全替代教师对学生进行思想交流和情感交流,但是通过教师对信息技术的有有效整合却可以让学生在探究活动中发挥学生的主动作用,发挥教师的引导作用。

例如,在上《奇妙的克隆》这一课时,教师可以设计这样一个问题:克隆到底是福音还是噩兆。让全班分成两个组开展辩论,学生可以利用网络收集大量的材料来证明自己的观点,还可以把材料制作成Flash,辩论起来直观形象,这样教师更加能够调动学生学习的探究性和主动性,在辩论中,他们对“克隆”有了较为深刻的了解,同时,在辩论结束以后,教师应该适时地加以点拨,克隆有利也有弊,在乎人们如何在法律的界定以内去开发和利用。在这堂课中,教师充分地发挥了引导的作用,在学生的探究过程中,利用信息技术积极地调动了学生自主学习的主动性。

综上所述,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渗透信息技术是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它有助于将知识点直观形象地呈现给学生,从而强化课堂教学效果。但是,广大教师也应该保持冷静的头脑,不能人云亦云,应该合理地应用信息技术,最终让我们的语文教学真正“活”起来。

参考文献

[1]刘芳菲.中学语文与信息技术整合若干问题与解决对策[J].信息教研周刊,2017。

[2]戚颖.浅谈现代信息技术在中学语文教学中的几点应用[J].教育学刊,2018(6)。

[3]匡双喜.《朱自清<荷塘月色>赏析》[Z]. 20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