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学术总第106期 >2023-05-16编印

聚焦区域,“研”续成长
刊发日期:2023-05-16 阅读次数: 作者: 太原市育红幼儿园 许宏彦  语音阅读:

《指南》中强调,对幼儿来说,其年龄特点、发展规律和学习特点决定了他们的学习和发展离不开游戏;对教师而言,游戏最能体现学前教育的专业特殊性,对幼儿游戏的把握,才是学前教育专业教师的拿手好戏和看家本领,是幼儿园教师专业地位的重要体现。

一、区角研学现状

(一)教育理念的建立与支撑

在学《指南》用《指南》的教育实践中,我园教师知道围绕活动区自发游戏的学习、活动区材料的适宜性投放支持幼儿的游戏活动,教师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观察、分析和指导助推幼儿的学习和发展。

(二)区域活动的开展

基本有序开展与实施,以必备区域、自选区域为设置依据,各班区域责任到人,每人依据各自优势基本负责4个区域,规范区域活动周计划与日计划的有机制定,保障重点区域材料每周每日有目的投放与有计划指导。

(三)教研活动的开展

以“发现问题-分析原因-解决问题”为工作开展思路,分别就区域观察的内容、方法、记录、适时介入等存在的问题进行小教研,初步提高教师的区域观察和指导能力;结合区域主题活动的开展,有机整合区角教育资源,通过推优观摩分享,指导青年教师借鉴老教师的经验,学习合理分配时间,有效组织区域活动。

二、存在的困惑与问题

(一)理念存在滞后,对幼儿真游戏的意义“快乐游戏,自主发展——满足幼儿爱玩的天性,促幼儿自然而然地发展”理解不透彻。

(二)有预设有计划进行环境和材料的设置与投放,重结果轻过程,忽略游戏的本真意义,教师掌控式说教大于幼儿的自主探索与发现式个体化学习过程,有学科化教育倾向。

(三)专业理论知识支撑欠缺,对幼儿年龄及心理特点、发展规律及现实水平、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区域游戏的核心价值等专业知识的学习与把握不到位,导致游戏活动教育契机的捕捉、指导无法适时跟进,不能有效促进幼儿游戏水平的发展。

(四)教研活动中问题研究的跟进不系统、不深入,缺乏教研职能指导引领性,小问题不彻底解决铸成大问题,区域活动个性化学习止于形式化状态。

三、理念的转变与思考

(一)区域活动的本质是什么?区域游戏的目标定位是怎样的?

(二)我们的孩子想玩什么?如何站在孩子的角度体验孩子的个性化学习?

(三)怎样的材料投放将诱发孩子的真游戏行为?如何让每一个区角、每一处环境、每一种材料会说话,在自主探究中建构新的学习经验。

(四)认真思考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定位,做好幼儿游戏活动的观察者、支持者和适时引导者,不是真游戏的闯入者、假游戏的掌控者。

(五)提出终极三提问:是何?为何?如何?如:观察什么?为什么这样观察?这样观察的教育价值是什么?

(六)如何正确判断评价幼儿游戏行为的价值?

四、体验式区角研学模式的探索

(一)找到“真问题”,研学“真现场”,做好“真研究”

快乐之余转换角色,作为教师,我们又从体验中感受到孩子参与游戏时的无助、等待、盲从、选择困难、高管控、不自主等游戏现状,我们不得不深刻反思自己的教育行为,重新审视区角的教育功能究竟是什么?我们怎样找到并打开理解孩子的那扇门,支持孩子自主游戏和个性化学习。

通过第一次、第二次实操整改,在体验式区角研学中教师进一步理解并遵从幼儿的兴趣、生活经验、认知经验及材料的价值取向,空间方位、材料的分类投放、区角规则等标识进一步合理化设置。同时,参研教师又有了新的理解与认识,要想发挥美工区满足幼儿自主表达与创想表现的功能性,必须让丰富多样的材料来说话。

于是,第三次实操整改活动开启,研学团队教师研发制定实验班的一种特色材料,并尝试合理定位收集材料库,再次合理化扩大美工区空间设置,创设属于孩子的作品展台区。

体验式区角研学活动进行近一个月的时间时,看到孩子们在游戏中的自主、结伴、探索、快乐的体验,老师们感受到莫大的欣慰与幸福感,同时也找到今后努力工作的动力和更加明确的方向。

(二)研学模式基本构建,实现共研共享

教师以组为单位,组长依据任务带领研讨分解主题任务到每位参研教师,并在整改实操后进行每日任务单的记录,调动参研教师的主动思考与行动力,在共研共享中,参研教师体验到任务完成的成就感,从而产生研学内驱力,科学指导幼儿游戏水平也得到阶段性提高。

(三)研学内化于心,实现教师外化于行

为了进一步提高教师的自主区域观察和指导行动力,体验式研学活动中获得成就感的经验型教师,在外出参加专业培训,具备理论储备的前提下,利用区角活动进行自主体验、研学、整改与实操,将学习理论内化于心,并外化与实践结合,进行自主研发式经验分享园本培训。

五、研学中的收获与成长

(一)找“真问题”,选定时注重“准”“精”“小”

1.“准”。研训主题、“真问题”的生成从教师中来,找到当前存在的突出困惑与问题。如:入区游戏如何避免放任玩、盲从行为?设置与环创标识是否满足幼儿自主选择、有目的玩的提升空间?如何以主题活动为载体,研发并投放适宜的材料,进行艺术创作与表达?如何有目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行为,尊重幼儿的兴趣和已有经验,有效整改游戏材料并跟进观察与指导、评价?

2.“精”。研究专题少而精,有计划逐个研究、逐个内化、不留死角各个击破。

3.“小”。从教师的实际需求出发,找准专题的根本困惑问题,切入点要小,便于教师有解决有持续跟进,逐层深入研究。

(二)继续跟进“真现场”,做沉浸式教研

学习观察和解读幼儿的游戏行为,研、找材料准备与幼儿实际需求的差距,提升教师有目的观察与游戏指导水平。

(三)践行“真研究”,做协作式教研

分工合作中,发挥个体主观能动性,调动团队每位参研教师的内驱力,从而使每位教师在原有专业水平上各自成就对幼儿游戏行为的识别力与回应度,体验完成研究任务的幸福感、成就感。

(四)研学模式的逐步成熟与完善

一步步凸显教学研究职能,增加信心,在加强教师专业思考及执行力的基础上,逐步向专业性和科学性迈进。

如何学好科学指导幼儿游戏这一看家本领,珍视幼儿游戏和生活的独特价值,满足幼儿自发自主个性化快乐成长,准确定位区角活动的内涵,量身定位教师在区角游戏中的角色扮演等一系列问题的探寻,我们仍坚定地一直走在路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