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小店区恒大小学校 胡月
摘要:音乐教学改革,要能够体现素养目标的评价体系。在音乐教学中尝试运用表现性评价,将表现性评价任务嵌入课堂教学过程之中,用表现性评价驱动音乐学习,可以有效落实音乐素养目标,提升音乐学科的育人价值,让核心素养在课堂教学中真正落地。
关键词:表现性评价 音乐学习 音乐素养
在音乐课堂中,将表现性评价嵌入音乐教学中,直接指向核心素养目标,驱动音乐学习,能提升学生对音乐的感知、理解与创造,让核心素养在课堂落地。
2022年11月份,我校音乐学科开始了表现性评价研究的第一阶段:探索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深入研读了《艺术课程标准》,结合音乐学科学业质量的相关内容,围绕学生艺术学习的特点,将音乐课程内容的四大艺术实践与艺术学科核心素养有效结合,将学生的课程学习与实践活动情况一起纳入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中,尝试制定出恒大小学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实践框架1.0版。之后,根据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操作思路的四个方面,音乐素养方面、技能表现方面、综合性艺术表演方面、过程性表现方面,制定出恒大小学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实践框架2.0版。
从2023年3月份,音乐学科开始了下一阶段的研究:实践实施阶段,在这一阶段中,结合音乐学科课程内容、学习任务等方面,进行了一年级《自制沙槌》活动的表现性评价,并探索开发了恒大小学音乐学科表现性评价标准使用手册。10月份,开展了二年级“同唱(奏)一首歌 经典咏流传”王维《鹿寨》情境表演活动的表现性评价。活动中的表现性评价不仅为学生参与该项活动,在过程表现和完成方面给予了评价,也为下一次自身更好的表现及参加活动给予了进阶的路径。
2024年3月份,研究进入到第三阶段:反思与改进阶段。在这一阶段中,我们总结问题与不足,寻找改正措施,完善评价方式。找到表现性评价的三要素,这三要素成为驱动音乐学习的关键。
一、表现性目标的设计
表现性评价目标就是评什么,也就是了解学生学会了什么。以表现性评价来驱动音乐学习,首先就应该有能够体现音乐核心素养的目标体系。音乐核心素养培育立足人的音乐发展,强调音乐学习的各个领域、不同情境中所不可或缺的共同应有的要求,不是指具体的音乐知识与演唱演奏技能,而是基于技能又高于技能,它反映的是音乐本质和音乐审美价值。表现性评价驱动下的音乐学习,必须从学科的三维目标提升到学科素养目标。教师要站在学生立场,思考最终要让学生学会什么。要将教学目标转化为学生的学习目标,并且目标要恰当、具体、分层、可测,重点关注音乐学科的核心能力和关键品质。
二、表现性任务的设计
表现性任务以检测学生的学习效果为评价依据,指向学科核心素养,因此必须具有挑战性。表现性任务能驱动学生在音乐学习中产生持久的动力,促进学生学习能力的迁移,通过设计在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让学生的所学直接与生活中所需要的复杂能力相连接。通过真实情境中的表现性任务,不仅能评价学生音乐学科的知识和技能,而且能评价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学生在学习后产生的审美价值、情感体验、道德提升等音乐素养,可以通过表现性评价来加以反馈。例如:可以结合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本身具有的音乐技能和经验,用“展示”的形式来形成学生觉得“好玩”的“小任务”,让学生在音乐实践中觉得音乐是好玩的,从而产生学习的活力。在表现性任务的驱动下,学生将进入深度学习,从而提升音乐实践、音乐表现、合作创新等音乐素养能力。
三、评分规则的设计
教师要通过设计评价量规来观察学生的实际操作、表现、学业质量评价等,以此来掌握学生的能力提升情况。在表现性评价的使用中,评分规则的制定不仅由教师或者评价者开发,也可以让学生一起制定,努力做到让评价嵌入整个教学过程中。评分规则最重要的是能让教师和学生达成一致的理解,能对学生产生持续的指导。此外,评价是否能够反映学生的学习状况,是否能够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参与度,是否能够起到激励作用等方面,都需要关注与思考。在设计评价量规时,更加倾向于评分规则对于教学过程和学习的促进作用,更加注重体现学生学习过程,而不是最终的结果。
将表现性评价引入音乐课堂,驱动音乐学习,实现了音乐能力的提升,真正让音乐核心素养真正能在课堂落地。愿我们能够继续深化表现性评价研究,为培养更多具有音乐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优秀学生而共同努力。为创造更美好的音乐教育未来而努力奋斗!以音乐为纽带,携手共进,用音乐的力量点亮孩子们的未来,让音乐成为他们人生中最美好的陪伴。
参考文献:
[1]周文叶.中小学表现性评价的理论与技术[M]. 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14.
[2]崔允漷.指向学科核心素养的教学[J].基础教育课程,2019
[3][美]格兰特 威金斯,[美]杰伊·麦克泰理解为先模式——单元教学设计指南(一)[M].盛祥力,等译.福州:福建教育出版社,2018.
[4]张菊荣.好的表现性评价的基本特征[J].江苏教育(教育管理),2019(14).
[5]冯巍巍.音乐核心素养的特征与培养[J].课程教材教法,2016(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