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总第201期 >2025-05-13编印

守护校园餐“舌尖安全”
刊发日期:2025-05-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策划  刘田茵

阅读提示:“民以食为天,食以安为先。”校园餐安全,关系到广大师生的身体健康和生命安全,是民之所望、政之所向的大事。日前,教育部在浙江杭州召开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现场推进会,全面总结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成果成效,并部署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这一举措,犹如一颗定心丸,为保障师生“舌尖上的安全”注入了强大动力,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高度赞誉。

自2024年5月全国中小学校园食品安全和膳食经费管理突出问题专项整治开展以来,各地积极响应,共投入103亿元改善学校食堂,“互联网+明厨亮灶”覆盖率达到98.5%,开展学校食堂管理人员及从业人员培训433万人次。这些实实在在的数据,彰显了专项整治的显著成效,各地学校食堂保障条件和管理水平明显提升,“校园餐”质量普遍提高,为学生的健康成长筑牢了坚实的基础。然而,我们也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学校食堂点多面广、责任链条长,还存在一些风险隐患和短板弱项,校园食品安全问题具有艰巨性、复杂性、顽固性,专项整治面临的形势依然严峻复杂,任务依然艰巨繁重。


责任体系:压实责任,强化校长担当

在校园餐管理的责任体系中,校长作为“第一责任人”,肩负着不可推卸的重要使命。落实“三个一”工作要求,是强化校长责任意识、确保校园餐安全的关键举措。

在食堂召开一次现场办公会,校长深入食堂一线,与食堂工作人员面对面交流,实地了解食材采购、加工制作、环境卫生等各个环节的实际情况,及时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例如,四川省某中学校长在现场办公会中发现,食堂的肉类冷藏柜温度显示异常,部分食材存在变质风险。校长当即联系维修人员检修设备,并对受影响的食材进行报废处理,同时组织后勤人员对全校食堂设备进行全面排查,建立设备定期维护台账,避免类似问题再次发生。这不仅体现了校长对校园餐安全的高度重视,更能让校长真正掌握食堂管理的第一手资料,为制定科学合理的管理措施提供依据。

陪好开学第一餐,校长与学生一同就餐,亲身感受学生的饮食体验,倾听学生的心声。湖北省武汉市某小学新学期开学第一天,校长与学生同桌用餐时,听到几名低年级学生小声议论:“胡萝卜丝切得太粗了,咬不动。”校长立刻记录下来,餐后与食堂厨师长沟通。第二天,食堂便将胡萝卜丝切得更细,还增加了土豆丝、青菜碎等更易咀嚼的菜品,得到了学生们的喜爱。

开展一次食品安全满意度测评,通过问卷调查、座谈会等形式,广泛收集师生和家长对校园餐食品安全的意见和建议,了解他们的满意度。山东省济南市某中学在一次满意度测评中,家长们集中反映学校食堂的餐具偶尔出现水渍和异味。学校高度重视,立即升级餐具清洗设备,引入高温蒸汽消毒流程,并在食堂显眼位置张贴消毒记录公示栏,邀请家长代表实地参观餐具消毒全过程。


制度体系:狠抓落实,健全风险防控

制度是保障校园餐安全的根本。从食材采购、配送、查验,到贮存、加工制作,每一个环节都关乎着师生的饮食安全,必须加强规范化、精细化管理,严格执行经费管理制度,健全安全风险防控体系。

在食材采购环节,建立“双人或多人联检”进货查验制度,由食品安全员、食堂管理人员、厨师等共同参与,严格落实索证索票制度。5月8日,太原市万柏林区实验教育集团组织相关人员对原材料供货商进行了实地考察,对供货商经营资质进行严格核验,详细查看了供货商工作人员的健康证等信息,并深入了解了供货商的供货流程,确保原材料的新鲜度和质量。

在食材贮存环节,食品储存应符合卫生要求,分类存放,使用明显标识标签注明食品名称、生产日期或生产批号、使用期限等信息。广东省深圳市某实验学校食堂,曾因储存不当导致部分洋葱发芽变质。学校以此为教训,投入资金改造仓库,划分干货区、冷藏区、冷冻区等多个独立存储区域,并安装温湿度智能监控系统。如今,该校食堂的食材损耗率降低了40%,储存安全性大幅提升。

在加工制作环节,严格按照《餐饮服务食品安全操作规范》进行加工。浙江省杭州市某中学食堂,在一次突击检查中被发现生熟食品混放,存在交叉污染风险。学校立即组织全体食堂工作人员重新学习操作规范,开展为期一周的“规范操作标兵”评比活动,将操作规范与绩效挂钩。同时,在厨房关键区域安装高清摄像头,实时监控操作流程,确保食品煮熟煮透,防止生熟交叉污染。


监督体系:多方协同,确保监督实效

强化督学监督,畅通师生意见反映和投诉机制,推动中小学校普遍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是构建全方位监督体系、保障校园餐安全的重要举措。

督学作为教育领域的专业监督人员,要定期对学校校园餐管理工作进行督导检查。江苏省南京市某督学在对辖区一所学校进行检查时,发现食堂的食品留样柜未上锁,存在被人为篡改的风险。督学当场下达整改通知书,并在一周后进行回访。学校不仅为留样柜加装了密码锁,还制定了双人双锁留样管理制度,明确留样责任人与监督人,确保食品安全可追溯。

畅通师生意见反映和投诉机制,让师生能够及时表达自己对校园餐的看法和诉求。重庆市某小学开通“校园餐意见直通车”小程序,学生和家长可随时上传照片、文字反馈问题。一次,有家长通过小程序反映午餐中的红烧肉存在异味,学校后勤部门在1小时内完成核查,确认是烹饪过程中油温控制不当导致。学校当天为涉事班级学生更换餐食,并在全校通报处理结果,承诺加强菜品质量抽检频率。

成立膳食监督家长委员会,让家长参与到校园餐的监督管理中来。广西北海市某中学家长委员会在参与食堂招标采购时,发现一家供应商提供的报价远低于市场平均水平。家长代表联合学校采购部门实地考察该供应商的加工车间,发现其卫生条件不达标,遂否决了该供应商的投标资格。此后,该校家长委员会还制定了《食堂采购监督细则》,要求所有食材采购必须货比三家,并留存样品对比,充分发挥家长的监督作用,保障学生的饮食安全和权益。


保障体系:加大投入,提升保障能力

持续加大学校食堂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加强人员培训,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是提升校园餐保障能力的重要保障。

资金和设施设备投入是改善学校食堂条件的基础。贵州省某山区学校在获得财政专项资金后,对食堂进行了全面升级:新建现代化中央厨房,配备自动洗菜机、智能炒菜机器人和紫外线消毒设备;改造就餐大厅,安装空调和新风系统,增设无障碍就餐区。彻底解决了过去学生排队久、就餐环境差的问题。

加强人员培训,提高食堂管理人员和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和食品安全意识。上海市某职业学校定期邀请食品安全专家、营养师为食堂员工授课。在一次培训中,专家提到部分学生存在乳糖不耐受的情况,学校食堂随即调整食谱,推出无乳糖牛奶和酸奶替代品,并在早餐区设置标识牌,提醒学生根据自身情况选择。

推进学校食品安全信息化建设,利用“互联网+”技术,实现对学校食堂的实时监控和管理。北京市某重点中学引入“智慧食堂”管理系统,该系统集成了食材溯源、库存管理、营养分析等功能。家长通过手机APP即可查看孩子当天的用餐菜品、营养摄入情况;食堂管理人员通过系统自动生成的采购清单补货,避免食材浪费;市场监管部门也能远程调取数据,进行线上监管。系统运行一年来,该校食堂食材损耗率下降35%,食品安全零事故。


应急处置体系:完善预案,高效稳妥应对

完善应急预案,强化风险动态感知,是提升校园食品安全应急处置能力的关键。一旦发生校园食品安全突发事件,提级管理,高效稳妥处置,对相关人员严肃追责问责,是保障师生权益、维护社会稳定的重要举措。

学校要制定完善的《校园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预案》,并适时组织开展食品安全突发事件应急演练。湖南省长沙市某小学在一次应急演练中模拟学生集体呕吐腹泻事件:校医第一时间启动应急预案,将患病学生转移至隔离室,同时上报教育局和疾控中心;后勤人员封锁食堂,封存可疑食品;班主任安抚学生情绪,统计患病学生信息。整个演练过程紧张有序,各部门配合默契。通过演练,学校发现信息传递流程存在延迟问题,随后优化应急预案,建立“班主任-校医-校长”三级快速报告通道。

强化风险动态感知,利用信息化技术和大数据分析,对校园食品安全风险进行实时监测和预警。安徽省合肥市某教育集团建立食品安全风险预警平台,接入辖区内所有学校食堂的食材采购、加工、留样等数据。当系统检测到某学校连续三天采购的蔬菜农残检测数据接近临界值时,立即向学校和监管部门发出预警。学校收到预警后,暂停采购该批次蔬菜,更换供应商,并加强后续食材抽检力度,成功将食品安全隐患消除在萌芽状态。

“校园餐”管理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政府、学校、家庭和社会各方共同努力。教育部部署2025年“校园餐”管理重点任务,为我们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我们要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认真落实各项任务要求,以钉钉子精神,健全体系机制,强化责任落实,严格监督检查,最大限度保障广大师生“舌尖上的安全”,让校园餐成为学生舒心、家长安心、社会放心的“放心餐”,为学生的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