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现代教育总第188期 >2025-01-21编印

AI来了,学校教育如何应对?
刊发日期:2025-01-2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策划  刘田茵

导 读:2024年11月20日,教育部办公厅印发《教育部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通知》(教基厅函〔2024〕32号),明确加强中小学人工智能教育的总体要求。一是坚持立德树人,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紧扣新时代新征程教育使命,满足面向未来的创新型人才培养需求。二是坚持以人为本,遵循教育规律和人才成长规律,以人工智能引领构建以人为本的创新教育生态,引导学生正确处理人与技术、社会的关系,促进思维发展,培养创新精神,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三是坚持激发兴趣,引导学生广泛参与探究实践,强调学用结合,培养学生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提升数字素养与数字技能。四是坚持统筹谋划,加强顶层设计和部门协同,积极稳妥推进,鼓励有条件的地方和学校先行先试。

为此,本文以“AI来了,学校教育如何应对”为焦点话题,从学校、教师、教育评价等方面展开讨论,并提出应对之策。


学校:解决资源配置问题

从长远来说,人工智能将改变高考,对教育产生不可估量的影响。人工智能或许能增加优质教育资源的供给,让更多学生享受“名师”服务。人工智能在教育领域的运用,只是将技术转化成实际的一种应用,让人类在教育领域得到更好的服务。

——学校应设立教育资源和检测库。在人工智能时代的教育,可以针对学生的性格、基础等进行检查,然后经过大数据分析,找到适合该生的教学内容、课程难度,再根据个性特长设置能发挥其特长的课程。也就是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对学情进行大数据分析,开展个别的、有针对性的教育。

——学校要弹性设置课程。针对学生特点,配置好相应的教师、课程等,再根据学生的掌握程度,为学生每天出现的缺漏安排一定的再学习、理解的课程和时间。我们可以利用人工智能,寻找适合学生个体的授课方式。

——更加合理地运用师资。第一,学校要挖掘本校与校外师资的资源,将他们有机整合,作为学校师资的整体储备。本校校内师资可解决的课程,可以实现学生与教师间面对面的学习交流。第二,做好线上学习与线下学习的有机配合。如课后通过人工智能,对学生的学习效果进行测试、分析,找出薄弱环节,由人工智能推送或联系教师进行答疑。第三,对本校师资无法解决的课程或问题,通过人工智能在网上进行有效搜索,为学生选配教师。

——教学内容应合理取舍。“高考机器人”在“刷题”数量不多、无法准确理解人类语言的情况下,获得的分数就已经超过了大多数高中生。因此,在这方面今后人工智能或许能针对学生的薄弱环节,定制、推送知识点,帮学生告别“题海”,相比“题海战术”,让学生真正理解知识更为重要。所以,学校教学的内容应该是以学科思维、学习方式和规律掌握为主,少一些解题训练。


教师:解决素养问题

教师的教学方式要进行转变和调整。我们可以利用网络资源,并将它与人工智能结合起来,在课堂教学中将一些机械训练类的问题交给人工智能去处理,如检查学生学习的缺漏并推送解决方案。利用网络资源可重复使用的条件,针对学生的某个问题进行反复强化,直到解决问题为止。

教师要加强信息技术能力和素养的提升。在数据时代,网络资源丰富,教师要用好这些资源为自己的教学服务,就必须掌握好现代信息技术,能迅速、科学、有效地查找到有用的相关信息,并能及时分类和推送给学生。如运用好微课、MOOC(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和SPOC(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让学生提前学习或课后复习,用人工智能减轻教师的工作负担。

着眼未来,应携手打造高质量、有温度的人工智能教育生态。人机协作如何更聪明,人机对话如何更友好,是“人工智能+教育”的长期课题。一方面,技术应服务育人,在让其“授业”“解惑”的同时,必须坚持教师“传道”的主体地位。另一方面,人也要理解、善用技术,努力提升信息应用能力,让人工智能更好辅助教学。教育是动态的、发展的,理性思考人与技术的关系,把握教育规律、用好技术手段、凝聚各方力量,进一步推动人工智能与教育深度融合、创新发展,才能更好赋能教育现代化,培养顺应时代发展要求的创新人才。


评价:解决成长问题

人工智能在教育中的运用,可以更精确、更高效地参与到对师生的教育评价领域中来。特别是在对学生的学业评价方面,认知心理学认为最好的考核方式是给学生准备开放性的试题,让他们能用自己的语言对问题进行解答。不过,由于时间和成本问题,这种理想化的考核方式在现实中根本无法大规模铺开,整个教育行业还是固守着沿袭数百年的传统方式。

但应考虑到,在人工智能时代,对学生的评价可以通过对大数据的分析,更客观地评价一个学生成长过程中的不足与长处。

当然,人工智能在教育中有许多人所不及的优势,但它的工作不是取代也不可能完全取代教师的作用。因为教师在教育上更大的价值在于对学生情感上的付出。教师与学生之间的情感交流,才是这份职业最值得珍惜的部分,也是人工智能无法替代的部分。就目前而言,无论人工智能多么出色,它们或许可以颠覆教育方式,但最终还是只能扮演辅助性的角色。


【相关链接】

“人工智能+教育”:变革与应用

“人工智能+教育”,变革教育生态。教、练、考、评、管各环节均有人工智能辅助,让教师教得更好;虚实融合多场景教学、协同育人,让学生学得更好;海量线上数据和逐渐强大的算力,让学校管理更加精准。此外,在人工智能支撑下,优质数字教育资源跨越山海,推动教育更加公平、开放。在西藏墨脱县,得益于多媒体器材配备到雅鲁藏布大峡谷深处、“智慧课堂”全覆盖,门巴族孩子小学入学率实现100%。

“人工智能+教育”,应用就在身边。音乐课上,虚拟数字人“元老师”跨越时空限制,带领多所学校学生同唱一首歌;体育课上,学生开始跳绳项目测试,智能终端上实时显示心率变化、跳绳次数、平均速度等数据。技术改变课堂,潜力无限。比如,借助虚拟现实技术,学生能够模拟穿上太空服行走在宇宙,感受浩瀚星河的魅力;通过增强现实技术体验川剧变脸,平面的课本知识变得可感可知。现实中,越来越多的学校已经开设或准备筹备人工智能教育教学活动。

我国发展“人工智能+教育”具备良好基础和独特优势。比如,语音识别、视觉识别等技术世界领先;国家智慧教育平台汇集了海量的数据资源,2.91亿在校学生和1844.37万专任教师展现出丰富的应用需求;教育领域数字化基础条件全面提档升级,全国中小学(含教学点)互联网接入率达到100%,99.5%的学校拥有多媒体教室,学校配备的师生终端数量超过2800万台。也应看到,人工智能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仍处于起步阶段。“数字鸿沟”可能将部分学生排除在智能教育之外,数据收集、使用、分析等环节存在安全隐患,相关公共政策制定较为滞后……以人工智能赋能教育现代化,这些都是需要回答好的课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