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现代教育》数字报,通过网络能“原汁原味”的阅读报纸,保留了传统报纸的独特风格,更扩大了发行的覆盖面,传播范围可遍布全球。
未经授权禁止复制或建立镜像,您不得非法转载或者拷贝相关数据。
主管:山西省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山西科技新闻出版传媒集团
国内统一刊号:CN14-0015 邮发代号:21-1030
电话:0351-8390479 15536818064 邮箱: kxdb.box@163.com
导 读:近日,北京市教委和北京市体育局联合印发《关于进一步加强新时代中小学体育工作的若干措施》(以下简称《若干措施》),体现了以学生身心健康为中心的改革理念,将引导学校树立健康第一的教育理念,把学生身心健康作为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若干措施》的一个重点内容,就是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
那么,怎样的体育课是“能出汗的体育课”?“能出汗的体育课”如何打造?如何让学生对“能出汗的体育课”产生兴趣?一时间,这些问题引发了社会广泛关注。为此,本文逐一解读。
什么是“能出汗的体育课”?
《若干措施》明确:切实做好体育课运动负荷监测,杜绝“说教课”和“不出汗”的体育课,每节体育课安排不少于10分钟体能练习,防止教学内容碎片化、随意性,突出运动时间和质量,让痛快流汗成为体育课常态。
据此,《若干措施》提出以下几条“能出汗的体育课”标准:
学校要开齐开足体育课,不得以任何形式挤占体育课,杜绝“阴阳课表”。新学期北京小学和初中每天1节体育课,高中每周3—5节体育课,没有体育课的当天要安排不少于45分钟的体育锻炼。
除了强调学校体育课时要求,《若干措施》对体育课的内容也提出了新要求:小学、初中要将“三大球”至少一项纳入体育课必修内容,高中要开设“三大球”模块教学。积极组织中小学生开展冰雪运动的普及推广活动,冰雪运动特色学校应将冰雪内容列入体育课开展教学。各中小学每年要组织全员参加的冬季长跑或春季接力跑活动。
《若干措施》强调,学校要对课内、课间、课后服务进行一体化设计,充分利用大课间和课后服务,组织学生开展球类、跳绳、踢毽、跳皮筋等不少于10个项目的轮换活动,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每名学生掌握至少2项运动技能。其中,义务教育学校要落实大、小课间时长要求,督促学生离开座位、走出教室、走向户外、走进阳光,探索具有本校特色和适合学生活动的项目。
怎样打造
“能出汗的体育课”?
就如何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这一问题,教育学者熊丙奇在《新京报》撰文说,打造“出汗的体育课”,是一项校园系统工程。
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具有很强的现实针对性。要提高体育课质量,就必须首先保障学生达到基本的运动负荷,也就是说,“出汗”是对体育课的基本要求。
这一方面需要重视对体育课的过程性评价,加强对学生上体育课的运动负荷监测;另一方面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激发学生的体育运动兴趣,让学生愿意在体育课上出汗。
体育课成“说教课”,学生上完体育课,一点儿汗也不出,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有的是其他学科挤占了体育课,有的是学校缺乏体育运动场地,还有的是体育教师应付体育课,也有学生以各种理由不参加体育课锻炼。
此外,也有不同声音,包括担心学生运动负荷过大,导致运动损伤,以及学生一身汗会影响身体健康等。打造“能出汗的体育课”,也就需要回应这些问题,要将其作为一项校园系统工程来建设。
首先可以利用已经逐渐成熟的智慧体育技术,科学监测学生的运动负荷,收集不同年级、性别学生的运动数据,确定有针对性的运动负荷指标等,还可以有效解决体育课不开启不开足、学校搞“阴阳课表”、学生运动量不够等问题。
这方面的难点只在于,有的学校、体育教师可能不愿意接受监测。这就需要教育部门整体推进。
同时也要创新体育教学方式,不能一上体育课就对学生进行枯燥的跑跳训练。现实里就有不少学生反映,不是不喜欢体育,而是不喜欢体育课。
学校可以成立若干个运动队或俱乐部,由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参加锻炼、参加比赛,甚至可以跨年级组队等。
此次北京发布的“体育八条”,就提出积极推进“体育选项走班制”教学试点,这就是实行运动队(俱乐部)制教学。同时,还首次提出在北京中小学全面部署全员参与、全过程参与的“班级赛”。
如果北京中小学的“体育选项走班制”与“班级赛”得以顺利推进,势将形成全新的体育教学生态。这一积极探索与尝试,也能为我国中小学的体育课教学提供可资借鉴的样本。
当然,这也需要加强体育教学保障,除按规定配备体育师资、建设体育场地之外,还要做好体育课、体育锻炼与其他学科教学的衔接。
比如,除担心发生安全事故外,学校和家长也有对运动出汗后上课会让孩子感冒、身体不适的顾虑。这就需要学校设立运动更衣室,家长给孩子准备运动服。
总之,打造“出汗的体育课”,要求学校有以体育人的理念,升级学校的管理与服务,形成崇尚体育、方便运动的氛围。如此,才可以用“能出汗的体育课”,让学生真正运动起来,培养其体育运动兴趣,提升其身体素质。
如何让学生对
“能出汗的体育课”产生兴趣?
建议可按以下方法,逐步推进,最终让学生对“能出汗的体育课”产生兴趣。
让“能出汗的体育课”充满魅力,绝非一蹴而就,而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但只要从课程内容、竞赛形式、科技助力、教师引导等多方面着手,定能让体育课回归本真,让学生对“能出汗的体育课”产生兴趣,从而引导他们爱上在阳光下奔跑、在汗水里成长的美好时光,为他们的校园生活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
从课程设置方面来讲,学校和体育老师们得大胆革新。像新兴的一些运动项目,飞盘高尔夫了解一下?它融合了飞盘的投掷技巧与高尔夫的场地布局理念,新奇有趣,规则易懂,学生们在尝试不同投掷策略去“进洞”的过程中,不知不觉就跑遍整个场地,汗流浃背。还有躲避球,这种团队对抗性极强的运动,学生们既要灵活躲避来球,又要精准攻击对手,紧张刺激,全程都在高度运动状态,根本无暇顾及出不出汗,只沉浸在欢乐的游戏氛围里。
竞赛激励永远是激发学生斗志的利器。体育课上别搞那种冗长、严肃的标准赛事,多来点即兴的、充满变数的小比赛。例如限时跳绳接力,每个小组轮流跳绳,规定时间内看谁跳得多,组员们相互加油打气,为了团队不拖后腿拼命跳,汗水飞溅。完了之后,当场公布成绩,颁发一些小奖品,哪怕是一本运动主题的笔记本、一个定制的运动徽章,都能让学生们欢呼雀跃,对下一次体育课充满期待。
科技手段也得跟上。现在智能穿戴设备很普及,体育课上给学生们配备运动手表,让他们能直观看到运动对身体指标的即时影响。比如说,当发现自己坚持高强度运动10分钟后,体能提升了一个小等级,或者消耗的热量足够兑换一份小零食(当然只是虚拟兑换,用于激励),他们就会主动去挑战更剧烈的运动,把出汗当作一种荣耀。
当然,老师自身的魅力塑造相当关键。一个充满活力、专业技能过硬的体育老师,本身就是学生眼中的“运动偶像”。老师要是能在课堂上轻松完成高难度动作,像单手俯卧撑、后空翻(当然得确保安全),学生们肯定满眼小星星,想着“我也要像老师一样厉害”,进而心甘情愿地在体育课上挥洒汗水,去追逐那个更强大的自己。
竞赛是点燃激情的火种。把体育课变成“赛场”,分组对抗赛搞起来。足球、篮球、排球这些团体项目自不必说,哪怕是简单的接力赛跑,只要设置好竞争机制,都能让学生们热血沸腾。赛前分组,各小组自行商量战术,赛中为了领先你追我赶,赛后总结胜负原因。赢了的欢呼雀跃,输了的摩拳擦掌下次再战,在这一来一往中,学生们尽情释放能量,享受出汗带来的畅爽。
总之,要让学生爱上“能出汗的体育课”,得全方位下手,从新玩法、强激励、高科技到好榜样,缺了哪一环都不行,只有这样,才能真正让体育课堂焕发生机,助力学生健康成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