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晋源区第三实验小学校 商权
短视频时代,小学语文教学遇到了新的机遇。一方面,短视频以“短、平、快”的传播效率提升了语文教师搜集资料的效率,另一方面,短视频和多媒体平台的结合,也为营造课文场景、渲染氛围提供了新的可能性。
《桥》是谈歌的一篇微小说作品,入选了部编版语文六年级教材上册。这部微小说没有说明主人公的名字,在人物关系上显得比较零碎。在教学中,通过引入短视频素材,能够一定程度上提高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从而提升教学和“思政融合”的效果。
一、短视频时代资料搜集的思政融合成效
搜集并为学生提供资料,是提升教学质量的一大手段。这些资料不仅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还可以通过“先行组织者”策略为学生提供帮助。在短视频时代,这些资料以更加便于吸收的面孔为学生呈现。
短视频的节奏是“短、平、快”,这种节奏一方面较为“浅”,蕴含的信息点不多,另一方面也更易于学生了解和吸收。在当下,小学语文教学可以利用短视频的这两方面特点,搜集短视频资料,帮助学生吸收。不过,由于短视频所含有的信息点比较少,因此课程教学中可以适度增加短视频的数量。
以课文《桥》为例,短视频为该课程教学的思政融合提供了两方面契机:一方面是官媒、专家学者已经入驻了短视频平台,且视频长度带有“微”色彩,教师可以花更少的时间,就能获得专家学者对《桥》课文的讲解;另一方面是短视频的时长比较短,课堂上可以展现更多段视频,教师在讲解《桥》的时候,可以选择站在“父亲”“儿子”“妻子(母亲)”“群众”等四个角色的短视频,增加学生的代入感,提升学生对课文的理解程度,帮助学生在不同角色立场的转化上理解共产党人在抗洪中的不易,从而提升学生的家国情怀。
二、短视频时代场景展现的思政融合成效
由于《桥》属于“微小说”,其情节对学生来说展现得不一定全面,因而影响到学生对故事的理解和判断。场景展现这一方法,能够营造课文的环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最终提升学生对课文《桥》的理解程度。在短视频时代,场景展现有了新的模式。
首先,短视频能为场景展现营造氛围。此前的场景展现,更多的是鼓励学生以“读书”或者“自我创作”的方式带入情景,但是学生很难从这种“代入”过程中感受到课文的氛围。尤其是课文《桥》中的“洪水”场景很难被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到。通过“多媒体+短视频”,学生就能较为直观地观看到相关的景象,课文因而更有“代入感”,让学生对先进共产党人不怕困难、无私忘我的精神更加学有所得、学有所感、学有所悟、学有所用。
其次,短视频补足场景展现的不足。因为不少学生缺乏相应生活经验,场景展现时往往会表现不到位。不少短视频站在《桥》里人物形象的立场,生动地演绎了人物的心理活动,能够为学生的演绎提供标杆,带给学生更多的思考,增加学生对先进共产党人事迹的认可和感悟,提升课程思政成果。
通过挖掘教材、创新方法和拓展资源等方式,能有效将思政教育与语文教学深度融合。尽管面临挑战,但通过提升教师素养、完善评价体系等策略,定能实现语文教学育人功能的最大化,培养德才兼备的新时代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