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刘田茵
导 读:在当今数字化浪潮汹涌澎湃的时代,教育领域正经历着深刻变革,教育APP如繁星般涌现,已然成为学校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载体。然而,阳光背后总有阴影,在教育APP蓬勃发展的进程中,一些不法行为悄然涌动,给校园这片净土的安全发展带来诸多隐患。
今年全国两会,全国政协委员李孝轩建议,严厉打击教育类App违法运营行为,未经教育部门备案的APP,严禁入校或线上运行;加快推进教育类App分类管理,视不同学段制定分类标准和指导规范;加快建立教育类App“黑白名单”制度,压实各责任主体的监管责任,落实“凡进必审”“谁选用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的原则。同时,李孝轩也建议到要加强教育引导,提高未成年人AI应用能力、违法不良信息识别能力和网络风险防范意识。
这一系列建议直击要害,为净化教育APP生态、守护校园信息安全提供了明晰的方向。
教育APP的传播与传播方式
从踏入校园的第一步起,教育APP的传播便如同一张错综复杂的大网,通过多种渠道向师生们伸展而来。常见的途径包括大众熟知的手机应用商店的下载,学校官网、微信公众号等官方平台的推广,以及教师推荐、家长群分享等。这些看似常规的传播路径,背后却暗藏玄机。
一些不法APP深谙“伪装”之道,它们瞅准教育市场的巨大潜力,妄图鱼目混珠。有一款打着“名校同步辅导”旗号的APP,在外观设计、功能介绍上都极力模仿正规教育APP,甚至花钱购买虚假好评,使其在应用商店的搜索排名靠前,误导家长和学生下载。还有些不法分子通过入侵学校官网漏洞,偷偷植入恶意链接,诱导师生点击下载伪装后的APP,一旦安装,这些APP便会在后台窃取用户信息,如学生的姓名、年龄、所在学校班级,甚至还包括家长的联系方式、银行卡信息等,给师生和家长带来极大的安全风险。
另外,部分APP利用社交网络的便捷性,在家长群、教育论坛等非官方渠道大肆推广。它们常以“限时免费”“内部资料分享”等噱头吸引眼球,转移用户对其合法性与安全性的关注。例如,某非法教育APP在家长群里散布“免费领取名校真题试卷”的链接,家长们出于为孩子获取学习资源的急切心理,纷纷点击下载,殊不知该APP在下载过程中就开始收集手机设备信息,后续还频繁推送低俗广告,严重干扰了正常的教育秩序。
教育APP的内容与功能
教育APP本应以汇聚优质教育资源、助力师生成长为己任,它们集中了海量的课程资料、学习工具,旨在为师生打造沉浸式的优质在线学习体验。多数正规APP具备丰富多元的课程设置,无论是基础学科知识的精细讲解,还是音乐、美术、科学实验等素质拓展课程的精彩呈现,都应有尽有;学习模式也灵活多样,支持线上直播互动、录播回放、自主学习、小组协作等,满足不同学习习惯与需求;内容体系更是涵盖了教材解析、课外拓展阅读、真题模拟演练等各个方面,宛如一座知识的百宝箱。
但不可忽视的是,一些不良APP却在内容与功能上打起了“歪主意”。某些APP表面上打着“免费学习”的幌子,实则在课程学习界面充斥着大量非官方的广告宣传,这些广告不仅与学习内容毫无关联,还常常以低俗、虚假的形式出现。如一款号称“全科学习助手”的APP,在学生打开数学课程视频时,弹窗广告频繁弹出,宣传一些三无减肥产品、虚假理财产品,严重分散学生注意力,更有甚者,部分广告链接暗藏恶意软件下载渠道,一旦误点,手机便可能遭受病毒侵袭。
还有部分APP为追求商业利益,在功能设置上“暗藏玄机”。它们通过在某些隐蔽位置添加“免费试用”或“购买”按钮,诱导用户付费解锁所谓的“高级功能”,但付费后用户却发现功能与宣传严重不符,甚至根本无法正常使用。像一款英语学习APP,宣称购买会员后可享受一对一外教口语陪练服务,可不少用户付费后,外教要么时常约不上,要么教学质量极差,完全背离了诚信经营的原则,也背离了校园信息安全所强调的纯净、健康的教育环境诉求。
教育APP进校入校园的法律与合规问题
教育APP进校绝非简单的软件引入,而是一项必须严格恪守法律法规的严肃行为。依据《网络安全法》《教育信息化 2.0 行动计划》等一系列相关法规政策,任何在校园内传播、使用网络信息产品的行为,都务必符合严格的规定。其目的在于确保校园网络环境安全稳定,保障师生的合法权益免受侵害。
然而,现实情况却不容乐观,在当前的校园环境中,法律规定的执行常常遭遇重重阻碍,显得力不从心。一方面,部分合法APP虽本身具备一定的教育功能优势,但在推广运营过程中,却利用监管的灰色地带,采取一些打“擦边球”的手段进行渗透和推广。例如,有些APP通过与校外培训机构合作,以“课程增值服务”的名义绕过学校的正规采购流程,私自向学生推荐使用,这种行为看似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学习选择,实则扰乱了学校正常的教育管理秩序,且可能因缺乏学校的有效监管,导致潜在的信息安全问题滋生。
另一方面,一些不法APP更是公然无视法律约束,妄图在校园里“浑水摸鱼”。它们的开发往往依托非法的资金来源与技术支持,在未经任何教育部门备案审查的情况下,就试图强行闯入校园。这些APP不仅无法保证学习内容的质量与准确性,更对校园信息安全构成了巨大威胁。如曾出现过一款所谓的“智能作业批改”APP,未经备案便在部分学校周边散发传单、诱导学生下载,结果该APP根本不具备专业的批改能力,还将学生的作业数据泄露给第三方广告公司,用于精准推送广告,引发了家长和学校的强烈不满。
破解校园信息安全的关键
面对教育APP带来的诸多挑战,守护校园信息安全迫在眉睫,需多管齐下、精准施策。
其一,加强教育APP的研发与管理至关重要。合法合规的教育APP必须将国家相关法律法规奉为圭臬,从源代码编写到功能上线,全过程都要在技术层面建立严格的审查机制。开发方应主动接受监管部门的监督,确保所传播的内容无论是知识讲解、素材选用,还是广告投放、用户数据处理,均严格契合校园信息安全的原则。
其二,在校园环境里构建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势在必行。学校作为教育APP的使用主体,应精心制定具体而细致的网络管理制度与操作规范,明确从校长、教师到网络管理员等各岗位人员在网络传播、APP使用过程中的责任范围。同时,教育部门、网信部门等应协同发力,进一步健全信息安全的法律体系,细化对教育APP准入、运营、退出等各个环节的监管法规,让校园网络信息流通的每一步都有法可依、有章可循。
其三,在日常教学过程中强化教育APP的管理与监督不可或缺。学校可设立专门的网络安全部门,安排专业人员对校园内合法的教育APP进行定期巡检,如同为校园网络安全站岗放哨。通过技术监测、用户反馈收集等手段,及时发现和处理潜在的安全隐患,如APP漏洞、异常流量、数据泄露风险等。此外,引入第三方权威机构来对校园内所有的教育APP进行全面安全评估,借助专业的技术力量与丰富的行业经验,确保APP各项指标符合相关标准。
其四,在学生群体中大力推广信息安全意识意义深远。学校应开展丰富多彩、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如举办网络安全知识讲座、主题班会、手抄报比赛等,向学生们普及网络安全的基本知识、防范技巧,让信息安全意识扎根于学生心间。
教育APP领域需要加强的管理
为筑牢校园信息安全防线,在教育APP全领域还需全方位强化管理。
首先,在教育APP开发环节,必须不折不扣地严格执行相关法律法规和平台规则。开发企业要将合规意识融入企业文化,从项目立项伊始,就确保产品设计、功能规划、盈利模式等各个方面都合法合规。建立内部严格的审核流程,对APP的代码质量、内容导向、数据安全等进行反复核验,杜绝任何可能违反校园信息安全原则的隐患。
其次,建立完善的网络安全管理体系,明确各方在网络传播中的责任归属。学校不仅要制定详尽的校内网络管理制度,还应联合家长、教育主管部门、APP开发商等各方力量,形成联动监管机制。设立专门的安全管理团队,配备专业技术人员,负责对校园内合法的教育APP进行日常的安全评估、漏洞监测与问题处置。同时,利用大数据、人工智能等前沿技术,搭建校园网络安全预警平台,实时感知APP运行状态,提前防范潜在风险。
再者,在日常教学实践中持续加强教育APP的管理与监督。学校可将网络安全教育常态化,设立网络安全日、安全月活动,组织师生积极参与安全知识竞赛、模拟网络攻击演练等趣味活动,以赛促学、以练促防,不断增强校园安全意识。
最后,大力推广信息安全教育,全面提升学校的网络素养水平。学校应定期组织师生参加网络安全培训,邀请行业专家、技术骨干来校授课,传授网络安全知识与实操技能,如数据加密原理、网络攻击防范技巧、APP隐私设置方法等。同时,积极引入第三方专业机构,借助其专业的测评工具与丰富的行业经验,对校园内的网络信息安全状况进行定期评估与动态管理,确保所有校园内合法的教育APP都始终符合高标准的安全要求。
教育APP进校入校园是一片既充满希望又布满荆棘的领域,它承载着教育创新发展的重任,也面临着信息安全的严峻考验。唯有坚定不移地加强监管与管理,全方位、多层次地落实各项安全保障措施,我们才能真正守护校园信息安全的“绿色密码”。如此这般,方能为校园培育出一支德才兼备、网络安全意识过硬的优秀师生队伍,为他们的成长、进步营造健康和谐的网络环境与浓郁醇厚的学习氛围,让教育数字化的航船在安全的航道上乘风破浪、行稳致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