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原市第五实验小学校 张美娟
3月10日,我执教了部编版六年级下册第五单元的第二篇课文《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关注于基础型任务群借助表格梳理课文的三件事例以及思辨性任务群对比表格信息,再深度思考,探索作者借助文本想要告诉我们什么。恰好3月15日,我有幸聆听了来自牡丹江市教育教学研究院赵昭老师执教的《真理诞生于一百个问号之后》,相较之下,深感佩服。
一、两堂课的目标定位不同
我主要根据教材解读中对文本的定位论说文进行备课,引导学生发现本文的观点,理清论说文的文章结构,授课时主要围绕单元语文要素“作者是如何运用具体事例来证明观点的”进行设计,同时也为了为本单元口语交际辩论赛时的双方观点,寻找合适的证据来落实语文要素,因此整个课堂中为了证明观点如何选材,围绕观点如何写片段以及作者发表这篇演讲,到底想说明什么,回归到本单元的单元主题科学精神的追求在于不断观察,不断追问,不断探索,得出结论。
而赵昭老师教授本课时对文本的定位是科普文,一方面引导学生借助文本了解科普文的特点,如通俗易懂,生动形象有趣,真实客观的;另一方面,围绕生活中的食物相生相克图,聚焦“西红柿中的维生素C和虾中的五价砷,会产生剧毒砷霜”这一说法,询问孩子们是否相信,激发孩子们的思考能力。抛出这个问题,孩子们有的认为会中毒,有的认为不会中毒。初步引导学生了解科学精神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怀疑精神;接着关注三个事例并运用表格进行梳理,感受作者发现现象不断求索,得到真理的过程;紧接着,又问既然是一百多个问号,为何课文中只用“许多、反复、大量”这几个词来写实验过程呢?同时老师补充一组资料:屠呦呦发现青蒿素失败了190次,爱迪生发明电灯失败了8000多次,艾滋病疫苗的研发失败了200多次……告诉我们科学家们研究的过程的确很艰辛,漫长,此时此刻再次引导学生深入思考这是为什么?同时赵昭老师再次补充资料,出示科学家们实验过程中的记录及一些数据,我们直观地发现这些数据和记录只有科学家们能够看懂,我们普通人是看不懂的。就这样告诉我们用“许多、大量、反复”写实验过程更方便普通人看,并不断验证科学精神就是追根溯源的过程。
二、两堂课的学习结果不同
课堂上,我根据创设的辩论赛情境进行教学,最终引导学生学会围绕观点选取适合的材料,为自己的观点做充足的准备。另一方面,也引导学生为小练笔“有志者事竟”或“玩也能玩出名堂”做铺垫,选取事例要为观点服务,要注意详略得当,表达顺序一致,还要注意论说文的文章结构,实用主义倾向严重。
赵昭老师的课堂上从质疑入手,赞成同学们学会思考,想要知道自己刚才的回答是否正确,需要从这节课的学习中获得求证的密码,激发学生的思辨性,如为什么不是司马见惯,司徒见惯,而是司空见惯?列举事例时为什么是三个?过程如此重要,为什么只写几句话?不断引导学生理解科学是要打破规则的。结尾处通过观看视频,了解爱迪生、牛顿等科学家是如何从习以为常的生活中发现真理的,激发学生要学会独立思考,具有怀疑精神。
三、两堂课的学习广度不同
我的课堂上关注本课的课后题,小练笔,再远可以涉及到本单元的口语交际《辩论》,对于科学精神的激发和引导有点生硬,类似于水中涟漪;而赵昭老师更加关注科学精神的本质,独立思考,打破规则,学会质疑,类似于点燃蜡烛,不断燃烧。
尽管如此,我依然高兴我的课堂居然有好几个点与赵昭老师选择相同,如探究为什么选择三个事例,实验过程如此复杂为什么用几个词代替,都有梳理表格的环节,都印证本单元的单元主题和语文要素,这也证明了课堂主线是正确的。即使如此,我也很庆幸我的深刻思考是有效的,不仅完成了当堂任务,还解决了课后习题。课堂上也存在诸多不足:
1.学生梳理表格耗时较长。我反复斟酌发现梳理表格进行学习是本节课必经的途径,能够形象直观地呈现事例,方便比较,课堂上我让学生提炼关键词句进行填写,费时。赵昭老师用句子的序号来填表格,节约不少时间,妙哉。如此,给予学生对比表格的时间就会更多,更能激发学生的思辨力,效果应该会更好。2.借助表格不断追问引导痕迹太重。课堂上孩子们梳理表格用了至少八分钟,超过了我的预期,又担心影响各位师生正常放学,语速不自然的加快,剥夺了学生深入思考的时间。
希望今后我能继续深钻教材,深研课堂,巧设环节,让学生实现高阶目标,拥有多元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