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4:展台总第197期 >2025-04-08编印

全面打造幸福教育品牌 谱写高质量发展新篇章——太原市迎泽区建设路小学特色教育扫描
刊发日期:2025-04-08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导读:幸福,是一种内心深处的满足感和愉悦感,是每个人追求的生活目标。

教育,不仅是个人成长和发展的基石,更是社会进步和国家繁荣的关键驱动力。

教育对幸福有着重要影响,通过教育,学生可以获取知识和技能,创造更多获得幸福的条件。

太原市迎泽区建设路小学秉承“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办学理念,逐步形成了“幸福教育”这一办学特色。在勤勉不挫的探索与实践中,成就幸福的学生、幸福的教师、幸福的学校,实现幸福的教育和幸福的人生双向奔赴,成为社会和家长认可、具有一定影响力的家门口的好学校。


走进校园,幸福文化气息扑面而来,温馨干净的校园环境,耳边传来朗朗读书声,处处彰显着幸福校园浓郁的文化氛围。学校师生虽然年龄、性别不同,但他们都有一副“幸福画像”。教学楼大厅的天花板上挂满全校师生的照片,每一张照片上都洋溢着幸福的笑容,让大家有了幸福的归属感。精心布置的校园文化展牌、学生作品展示等,凝聚着全体师生的智慧和力量。

作为幸福教育实验学校,在学校党支部书记、校长代霞的领导下,这一年,全体建小人始终牵着“幸福教育”的手,在“关注每一个,幸福每一个”的路上阔步前行,以学生为本,以教师为本,从关爱开始,倡导成长有温度、学习有深度、生命有亮度的“三维幸福教育”,谱写教育高质量发展新篇章。


倾力打造党建品牌,赋能学校工作提质增效

学校以“旗帜领航、爱满建小”党建品牌建设为抓手,聚焦星辰文化,打造具有鲜明特色的党建品牌和幸福教育模式,工作亮点纷呈,成绩可圈可点。迎泽区教体工委授予学校党支部“旗帜领航、爱满建小”党建品牌。

强化理论武装。学校党支部始终将政治建设放在首位,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与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通过“学习强国”平台、专题党课等多种形式,全年深入开展理论学习。这一系列有效举措坚定了教师的政治信仰,提升了政治站位,进一步增强了教师“为党育人、为国育才”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创新管理模式。学校严格落实党组织领导的校长负责制,采取三级决策机制,创新实施“三管+五带+七抓”模式,确保沟通有“温度”、做事有“力度”、反馈有“准度”。同时,学校通过校内外公示栏及时公示各类信息,开展“校长接待”“教师谈心”等民主管理活动,全年收集建议68条,落实率达95%,营造了“人人参与治理”的和谐氛围。

弘扬清廉文化。学校将“清廉校园”建设与“建小”幸福文化建设紧密结合,让清廉元素渗透到校园的每一个角落。通过举办教师清廉书画大赛、作品展,观看清廉主题影片,以及邀请民间文艺家带领教师制作莲花灯等多样态活动,在潜移默化中培育了师生的清廉意识。同时,学校还深入挖掘教材中的清廉元素,解读学科清廉密码,活动成效显著,吸引了媒体的广泛关注,学习强国平台先后六次报道学校的清廉工作。

彰显品牌内涵。“幸福1+1”党建品牌突出“服务”宗旨,以“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发展”为办学目标。学校通过“幸福少年”“幸福教师”“幸福课程”等系列主题活动,依托“1+1”互助互促模式,实现了1+1大于2的合力效应。如带领学生体验农耕文化、传统技艺等,打造行走的思政课堂;通过评选“幸福团队”“优秀党员”和开展“幸福师德之星”宣讲等活动,激发了师生的荣誉感和使命感。此外,在三八妇女节来临之际,学校还举办了“花开芳华”主题团建,让老师们在插花的慢时光中享受幸福。


聚焦师生幸福力提升,构建全方位成长支持体系

构建师生成长支持体系是提升教育质量、促进师生共同发展的系统性工程。学校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了一套全方位的师生成长支持体系,形成全方位、多层次的支持网络,营造积极向上的教育生态,让师生在相互支持中共同成长,持续推动教育质量迈向新高度。

教师是推行幸福教育的关键,教师幸福力是教育质量的基石。为此,学校开展了一系列“幸福场域”活动,如师生笑脸照、集体生日会等,极大地提升了教师的幸福感。同时,学校设立了“教师幸福基金”,提供健康体检、子女关爱等多项服务,教师职业满意度持续提高。校园内,“蓝马甲”“黄金甲”“红马甲”的身影穿梭其间,成为了学校用心关爱的生动写照。

教师的幸福感还来自在自身的专业成长。学校实施了“青蓝工程2.0”,通过校青蓝工程“导师制”、区“N大联盟”等平台,为青年教师提供了丰富的成长路径。8位教师在区教学大赛中脱颖而出,其中1人荣获区教学标兵称号,1人在语文学科现场讲课中获得最高分。这些参赛教师成为了学校教研改革的“种子”,带动了团队整体水平的提升。每学期举办的班主任沙龙、技能展示等活动,为教师提供了共筑成长的舞台。

如何提升孩子的幸福力?首先,学校以“小校园”承载“大文化”,构建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现代文明相融合的校园环境。通过“写好中国字、做好中国人”等活动,弘扬传统文化。其次,学校充分发挥周边教育资源,如组织少先队员参与山西省红色课本剧巡演,让孩子们在红色精神的“洗礼”中成长;开展晋祠研学活动,让孩子们在户外拓展中感受晋文化的魅力。此外,学校还与太原日报社合作,挂牌“太原晚报阳光小记者站”,多名小记者文章在太原晚报发表,展现了孩子们的新闻才华。

学生心理健康,多维发力重点关注。为进一步构建科学、系统的心理健康教育体系,学校组建了专业心理健康团队,建立“一生一档”心理成长档案,开设“校长信箱”等特色活动,有效干预心理危机。同时,开设家长课堂,致力家校协同化解亲子矛盾。对于特殊儿童,建小实现了“零拒绝、全接纳”。学校不定期召开任课教师、家长“幸福成长碰头会”,开展“手拉手”公益活动,让教育成为彼此托举的温度。在这一系列举措下,建小取得了显著成效,荣获了多项集体奖和个人荣誉,点亮了每一颗星星的光芒。


打造特色课程体系,有效提升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教育的广阔天地里,课程是学校教育的灵魂,是教育理念的核心体现。学校紧紧围绕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以学生为中心,站在“个性化课程助航,让服务适应每一个”的高度,以“五育融合”为核心,创设了“一个基地·两个专家·三个融合”的特色科学教育模式,开发“幸福+”校本课程群。这一模式的实施,不仅丰富了学校的课程内容,也提升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建一个基地,链动周边资源。学校充分利用周边资源,与山西考古博物院建立了紧密的合作关系,将其挂牌为科学教育实践基地。通过校馆共建,博物馆成为了学生们的“第二课堂”。孩子们在这里分批参与了全年“二十四”节气活动,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思想道德教育、科学文化教育和社会教育的各个环节,有效提升了他们的文化自信。

聘两个专家,厚植科学家精神。学校外聘了山西考古研究院考古部马煜娟主任和山西省测绘学会赵卫平老师为学校科学教育副校长。两位专家的加入,为学校科学教育注入了新的力量。赵卫平老师以“走进不一样的世界,认识不一样的英雄——测绘科学家的故事”为主题进行了宣讲,激发了学生们对科学的兴趣和好奇心。校园科普嘉年华活动中,液氮蘑菇云、液氮动力球、马德堡半球等实验让学生们亲身体验了科学的魅力。

在“促三个融合”中,学校更是下足了功夫。学科与素养的融合,让书本知识与生活体验内在融通。国庆节期间,学校开展了“探秘迎泽大街 一窥龙城风华”实践活动,语文、美术、体育、数学等学科齐上阵,让学生们在了解自己家乡地标建筑的同时,也体会到了其中孕育的科学力量。

劳动与科学的融合,则是学校的一大亮点。学校利用校园空地开辟“农耕实验田”,通过春耕、夏耘、秋收、冬藏等四季课程,让学生们在实践中学习科学知识,培养劳动精神。同时,学校还成立了“豆苗实践社”,让孩子们在劳动中体验成长的快乐。

此外,学校还注重校内与校外的融合。通过邀请家长志愿者担任“种植顾问”,走进博物馆、醋坊、植物园等地方开展科学研学活动,让学生们的研学之旅充满了科学的味道。在区“科学让生活更美好”项目成果展上,学校“魔法师”社团学生的粘土作品更是展现了他们对科学的理解和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创新德育活动载体,唱响五育并举的主旋律

在五育的音符中,德育犹如乐章的主旋律,引领着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教育和谐共鸣。在幸福教育的理念下,学校德育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道德素养,结合“五节四礼两实践”,开展了有坡度、重情境、成体系的德育活动,使学生在这样的幸福教育环境中,陶冶情操,健全人格,唱响了五育并举的主旋律。

深耕生活土壤,让德育活动生根发芽。生活的土壤,是德育活动最肥沃、最真实的培育场。学校将德育活动深深根植于生活中,从进校、早午读、上课、集会、课间活动、放学、作业、一日常规等全方位评价监理,通过自律与他律相结合,日日反馈、周周总结、月月评选星级班级,并展示在学校“行为规范评比台”,使动态管理的“曲线图”清晰明了,让榜样成为学生规范自身行为的原动力。

创新活动载体,使德育教育形成合力。为了有效地推动德育工作的改进和发展,学校以丰富的校园生活为载体,在真实情境中,形成德育教育年度闭合圈。让我们走进学校2024年的毕业礼仪式:仪式在红墙碧瓦、绿树成荫的文庙大成殿前举办,三百余名学生和家长相对而立,打开亲手写下的信件,互诉衷肠。最后,发放写有学生姓名,拓印着“逢考必过”字样的专属印章,为毕业生上了“最后一堂课”,学生通过直观可感的教育场景,浸润式地体验、成长。

丰富系列活动,培养学生的健全人格。为培养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社会责任感和创新精神,去年,学校围绕“喜庆建国75周年·献礼祖国”,以“社会大视角”为议题,以传统文化、节日素材为根基,“丰富+立体”的系列活动。如,六一庆典中,学校搭建学生“学科素养T台秀”,孩子们以“个体+N团队”的多样态,展现了童年的纯真与梦想;节日实践中,以“科技创新,智领未来”为动能,融传统文化、科学教育与项目学习为一体,为学生设计实践作业菜单,孩子的闪光点被挖掘、自信心被重塑;在第一届军体运动会上,表演方队融合运动元素、渗透红色精神的啦啦操、功夫扇,家长台上台下默契互动,队员们在“昂首阔步奔小康”(立定跳远接力)、“一带一路心相连”(纵横叉搭桥接力)中,充分诠释了“人人参与、人人快乐、人人发展”的发展理念。

家校社协同育人,凝聚育人合力。家校社共育是一套“组合拳”,为进一步促进家校社共育的有效衔接,学校创新举措,建立“课程合伙人”制度,邀请家长开设职业体验课、联合社区开展非遗传拓进校园,邀请作家进校园等,校本课程由社会化供给。学校先后邀请知名作家朱伊文女士、大熊猫眼科医院陈文娟医生、省禁毒所教官、人民法院的柳法官、妇幼医护人士、交警等人进校给孩子们做讲座与演练。一场场有益的学习,滋润了每个孩子与家长的心田,拉近了彼此的距离,使教育供给从“标准化套餐”转向“个性化订制”。

结语:乘风破浪创新高,桃李争妍谱华章。经过不懈努力,如今,幸福教育在建设路小学已开花结果,幸福教育品牌在教育界熠熠生辉。幸福教育,让每一位教师在成就学生的同时也成为有幸福感、有追求幸福能力的人,让幸福校园成为学生快乐成长的殿堂。学校将继续深化幸福教育实践,锐意进取,革故鼎新,努力打造为学生一生奠基的幸福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