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提示:在当今教育备受瞩目的时代背景下,每一项关乎莘莘学子成长的政策动向都牵动着社会各界的神经。近日,教育部印发通知,公布河北、江苏、河南等地查处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的典型案例,并就进一步规范基础教育办学行为提出要求。通知指出,中小学在校时间过长、节假日补课等不规范办学行为严重影响学生身心健康和教育形象,具有极大安全稳定风险。
违规办学行为的现状剖析
在当前教育环境下,违规办学行为呈现出复杂多样的态势。许多中小学尤其是高中阶段,为了追求更高的升学率,随意延长学生在校时间。清晨,学生们在天色未明时便匆匆赶往学校,开启一天漫长的学习;夜晚,城市灯火阑珊,校园里却依旧书声琅琅,晚自习往往持续到很晚。以某重点高中为例,学生早上7点前到校,晚上10点才结束晚自习,一天在校时间长达15个小时。
节假日补课现象更是普遍。法定节假日和寒暑假本应是学生休息放松、发展兴趣爱好的黄金时段,可如今却被大量补课占据。有的学校将假期切割成小段,美其名曰“假期辅导”;有的学校则以“自愿”为名,行强制补课之实,让学生和家长敢怒不敢言。江苏某中学在去年寒假,仅给学生放假10天,其余时间均组织集体补课。
违规办学行为的深层原因
教育政绩观的扭曲。部分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将升学率作为衡量学校办学质量的唯一标准,对学校施加巨大压力。学校为了获得更多资源、提升声誉,不得不将精力全部集中在提高分数和升学率上。在这种错误导向下,延长学生在校时间、利用节假日补课似乎成了提高成绩的“捷径”。一些地方教育部门在表彰奖励学校时,只看升学数据,忽视学校的全面发展,这无疑是对违规办学行为的变相鼓励。
升学竞争的压力。随着高等教育资源竞争日益激烈,中考、高考的“指挥棒”作用愈发凸显。家长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担心孩子在升学竞争中失利,纷纷支持甚至主动要求学校补课。这种来自家长的诉求与学校追求升学率的目标不谋而合,进一步加剧了违规办学行为的泛滥。在一些家长心中,孩子多上一节课、多做一套题,就离名校更近一步,全然不顾孩子的身心健康。
教育评价体系的不完善。目前,我国中小学教育评价体系仍以考试成绩为主,缺乏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多方面的全面考量。这种单一的评价体系使得学校和教师过于注重知识传授和应试技巧训练,而忽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为了在考试中取得好成绩,学校只能不断增加教学时间,强化应试教育。例如,在一些地区的小学,期末考试成绩占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的比重高达80%以上。
违规办学行为的严重危害
对学生身心健康的损害。长时间的学习和高强度的课业负担,严重影响学生的身体健康。学生们睡眠不足,缺乏必要的体育锻炼,近视率不断攀升,身体素质日益下降。同时,过度的学习压力还导致学生心理问题频发,焦虑、抑郁、厌学等情绪困扰着许多学生。据调查显示,我国中小学生近视率已超过50%,近30%的学生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
对学生全面发展的阻碍。违规办学行为将学生束缚在书本和试卷中,剥夺了他们参加社会实践、发展兴趣爱好、培养创新能力的机会。学生的个性和特长得不到充分发挥,综合素质难以提升,不利于学生的长远发展。在这样的教育模式下培养出来的学生,往往缺乏独立思考能力和创新精神,难以适应未来社会的多元化需求。
对教育形象的负面影响。违规办学行为破坏了教育公平,扰乱了正常的教育秩序,损害了教育的公信力和社会形象。家长和社会对教育的不满情绪逐渐积累,影响了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一些违规办学严重的地区,教育生态遭到破坏,优秀教师流失,学生和家长对本地教育失去信心。
安全稳定风险的增加。长时间的在校学习和补课,容易导致学生疲劳,注意力不集中,增加校园安全事故的发生概率。同时,学生长期处于高压状态,一旦心理防线崩溃,可能会引发极端事件,给学校和社会带来极大的不稳定因素。近年来,因学生不堪学习压力而出现的自杀、自残等事件时有发生,令人痛心疾首。
各地治理违规办学行为的举措与成效
面对违规办学行为的严峻形势,河北、江苏、河南等地积极行动,依据相关法律法规,采取了一系列有力措施进行治理,取得了显著成效。
2月5日,河北省教育厅对违规补课的保定市高碑店第一中学进行全省通报批评,取消其三年内省级评优评先资格,并在分配改善普通高中学校办学条件补助资金时对高碑店市按最低档执行。同时明确规定,任何学校一经发现存在违规补课行为,取消学校所获省级荣誉称号。通过这些严格的处罚措施,河北省有效遏制了违规补课现象的蔓延。
2月7日,江苏省教育厅对存在假期违规补课行为的连云港市灌南高级中学等4所学校,根据情节严重程度分别给予取消省四星级普通高中称号、两年内不得申报省普通高中星级评估等处理。此外,江苏省还出台详细工作指南,明确学校补课范围和标准,加强教师培训和教育,使教师能够更好地履行教育职责,违规补课现象得到有效遏制。
2月12日,河南省教育厅对存在提前开学、违规补课问题的洛阳市第一高级中学等三所学校进行全省通报批评,省委教育工委约谈相关政府分管负责同志和教育局主要负责同志,并对三所学校主要负责人给予免职处理。同时,河南省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加强对学校的检查,并实施举报奖励政策,鼓励公众和家长积极参与监督,取得了良好的治理效果。
严守“红线”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教育部将禁止法定节假日、寒暑假集中补课或变相补课作为“红线”,体现了对学生权益的高度重视和规范办学行为的坚定决心。各地应以此为契机,多渠道多形式进行常态化、持续性排查整治,严守教育“红线”,构建良好教育生态。
加强政策宣传与引导。各地教育部门和学校要通过多种渠道,广泛宣传教育政策法规,让家长和社会充分认识到违规办学行为的危害,树立正确的教育观念。完善监督举报机制。建立健全监督举报机制,畅通举报渠道,鼓励学生、家长和社会各界积极参与监督。教育部已统一公布各省(区、市)教育行政部门中小学规范办学行为投诉举报电话和电子邮箱,各地应进一步完善举报受理、调查核实、反馈处理等工作流程,确保举报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处理。对举报属实的举报人,可给予适当奖励,提高公众参与监督的积极性。
强化学校管理与责任落实。学校要切实履行主体责任,严格遵守教育法律法规,规范办学行为。建立健全内部管理制度,加强对教师的管理和监督,杜绝教师私自组织学生补课等行为。同时,学校要合理安排教学计划,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优化作业设计,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
加强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加快推进教育评价体系改革,建立健全多元化、综合性的教育评价体系,不再以升学率、考试成绩作为唯一评价标准。注重对学生综合素质、创新能力、实践能力等方面的评价,引导学校和教师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例如,推行学生综合素质评价制度,将学生的品德发展、学业水平、身心健康、艺术素养、社会实践等方面纳入评价范围,为学生的成长提供全面、客观的评价。
转变教育政绩观。地方政府和教育部门要树立正确的教育政绩观,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把促进学生全面发展、健康成长作为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不再单纯追求升学率,而是更加注重教育质量的提升和教育公平的实现。加强对学校办学质量的综合评估,引导学校走内涵式发展道路。
中小学违规办学行为是一个复杂的教育问题和社会问题,关系到学生的身心健康和全面发展,关系到教育事业的健康发展和社会的和谐稳定。教育部公布典型案例并强调严守“红线”,为规范办学行为指明了方向。无论学校还是家长,都应认识到,教育规律和学生成长规律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无视学生休息需求,靠“争分夺秒”取胜,不仅难以取得预期效果,反而会让学生在疲惫中丧失求知热情,在“内卷”中模糊成长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