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学导报讯 VR眼镜操控机器人“火星救援”、无人机在教室编程飞行、化学溶液上演“荧光芭蕾”……这些科幻场景,真实发生在近日的太原市第三十七中学校附属小学全民学习周科技课堂上。学校打破传统教育边界,将人工智能、机器人编程、无人机驾驶等前沿科技融入选修课,让“10后”学子化身小小科学家,在实践中触摸未来科技。
在《前沿之基科普知识》课堂,科学知识化作一场场“魔法秀”。非牛顿流体遇强则强,玉米淀粉浆在学生拳头捶打下秒变“固体盾牌”,轻搅又化为“液态丝绸”;普通矿泉水瓶在紫外灯下变身“霓虹灯”,直观展现能量转化原理;声波托起纸片与水滴,再现“反重力特技”;蓝瓶子溶液在氧化还原间循环变色,仿佛藏着会呼吸的精灵。生动实验让课本上的抽象公式“活”了起来,激发学生对科学的浓厚兴趣。
AI创客营里,《走进Arduino世界》课程成为学生们的“硬件黑客”训练场。他们为机器人装上“数字大脑”,通过代码赋予其感知能力,还编写程序让LED灯阵伴随音乐闪烁。在《未来创客科普小讲座》中,“火星救援”任务点燃学生热情,从机器人精准着陆、伤员转运到返航避障,每一步都需要精确的程序控制,红外传感器的应用也让学生们理解了机器人的“视觉”奥秘。
无人机战队的比拼同样精彩。《无人机实飞》课程将教室变为“空中竞技场”,学生们挑战起降“毫米级”操作,在失败中积累经验。更有学生突发奇想,操控无人机在空中画出“笑脸”,展现创新思维。《智械创芯科普小讲座》聚焦“超级轨迹赛”,光电传感器循迹、视觉识别等“黑科技”任务,让学有余力的学生不断突破自我。
两周的科技选修课,让学生们实现从“知道”到“做到”的跨越。他们不仅掌握前沿科技知识,更在实践中提升问题解决能力与团队协作精神。在全民学习周的推动下,学校将课堂延伸为科技实践平台。(张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