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万柏林区官地实验学校 原媛
上课铃响,我以提问的方式直接导入课堂:根据同学们对我的了解,我最喜欢的古代文人是谁?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苏轼!据此我导入本课主题:黄州突围——苏轼的精神涅槃。
课堂伊始,我利用反复诵读的方法来引导学生探究单篇选文中被贬谪文人的心境。
打开《定风波》,我带领学生们进行第一次诵读,并对他们提出要求:要读准字音,读出节奏,并且思考苏轼到底遇到了一场怎样的风雨。在一场此起彼伏的诵读过后,经过了短暂的思考,同学们有了一个感性的认知,认为这是一场突如其来的、意料之外的暴雨。随后我继续追问,苏轼到底是如何面对这场风雨的?引出了第二次的品读,我这次的要求更进一步,要求他们带着情感来吟咏诵读。只见有同学摇头晃脑地诵读,有同学抑扬顿挫地读,我也和着节奏在他们身边和他们一起诵读……
在反复的吟咏和诵读中,有的同学已经开始迫不及待地回答问题了。有同学说用乐观心态,有同学说用从容不迫的心态,有同学说用无所畏惧的心态。但是也有一位善于思考的小同学摸摸脑瓜子小心地提出疑问:“老师,这句‘一蓑烟雨任平生’我不明白啥意思,苏轼不是没有带雨具吗?为什么又说有‘蓑’?”我立马敏锐地捕捉了这个能让学生思考更进一步的教育契机,赶紧追问孩子们,那你们认为“烟雨”指的是什么,“一蓑”指的又是什么?这时有同学开始七嘴八舌地讨论,我顺势让同学们开启了小组合作式的讨论,并给他们提出了两个合作要求:1、探讨“烟雨”和“一蓑”有什么样更深刻的内涵2.讨论结束后推选小组代表来回答问题。经过一番合作式的讨论后,有的小组代表说“烟雨”指人生中的风雨,“一蓑”指从容不迫的心态,也有的小组代表认为这个“烟雨”可能指苏轼经历的政治风波,“一蓑”指的是任由人生经历风吹雨打的态度。最后,在我的引导下,全体同学统一了认知,这个“烟雨”不仅指的是自然界的风雨,更指的是人生中所遇到的风雨和政治上的困境,苏轼那种面对风雨时任之、随之的态度变成了苏轼手中那一件无形的蓑衣。
讲到此处,我不敢放慢引导的脚步,接着问学生:你们觉得苏轼在雨停以后有没有喜出望外?有同学立马心领神会,抢着举手回答道:没有喜出望外,因为他说“也无风雨也无晴”,说明心中也没有面对风雨时的痛苦也没有雨停以后的欣喜,心境超脱而释然。我赶紧表扬道:说得太精彩了,孩子,你已经领悟了苏轼当时真正的心境了。这时,我发现同学们已经在反复的诵读中感悟到了苏轼当时抒写《定风波》的真正心境,随后我翻开PPT,让学生大声诵读苏轼的形象,以加深学生对于苏轼心境的感悟。
我觉得,学生感悟文人心境的目的已基本达到,反复和层层递进式的诵读方式已初见成效。接着我继续以比较阅读为抓手,加入跨学科融合方式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同一个文人在不同时期的被贬谪心境。
紧接着,我让学生阅读了PPT中关于“乌台诗案”的相关历史资料,并让学生梳理从七年级到九年级全部关于苏轼被贬谪于黄州时期的选文,开始为后续的对比阅读做准备。我顺势给出了篇目、写作时间和情感态度的对比表格,并且要求他们以小组为单位,在边回忆、边诵读、边讨论中探究苏轼在黄州不同时期的情感态度。
同学们果然不负众望,其中一个比较内向同学作为小组代表的回答至今让我印象深刻,那个小男孩的声音带着一丝低沉的共鸣,他说:“我在《卜算子》中感受到苏轼很孤独……像那只孤鸿,受了惊吓,飞起来又回头张望着(惊起却回头),心里有恨却没人懂(有恨无人省)。它挑拣着冰冷的树枝,却找不到一处愿意栖息的地方(拣尽寒枝不肯栖),我不仅感觉到他的寂寞孤独,还感受到他的倔强与清高。”这样的回答让我深受震动,孩子们通过跨学科的融合带入了自身的真切感受,切实地触摸到了作者的真正心境。
同时,也有小组成员看出了这三处心境的转变,他分析道:“通过比较,我发现刚到黄州时,苏轼是孤单寂寞冷傲的,心中的彷徨和害怕无法排遣,随后到了沙湖道中遇雨时,他开始转变心性,面对风雨变得豁达、从容和超脱,最后到承天寺和张怀民一起赏月时,他已经有了在苦难中寻求超脱和自由的智慧。从害怕彷徨到从容超脱,再到在苦难中寻求自由,这就是苏轼在被贬谪于黄州时的心路历程。”此刻,全班同学忍不住为这位小组代表的精彩回答热烈地鼓掌,我也用掌声感谢他给予了我们如此深刻而又带有灵魂式的顿悟。接着,我为同学们做了一次核心内容的总结:苏轼的黄州,没有金戈铁马的突围,却完成了一场更为艰难和伟大的精神涅槃。从《卜算子》的孤寂惊鸿,到《定风波》的吟啸徐行,再到《记承天寺夜游》的月下双影,他为我们示范了一条精彩的困境突围之路:接纳困境的寒冷——享受独行的超然——最终在月光与朋友的相伴中,抵达内心真正的澄明与辽阔,这便是苏轼精神突围的三个步骤。
至此,我以比较阅读为抓手,加入跨学科融合方式引导学生体悟文人心境已经卓有成效,并完成了本堂课的核心主题挖掘。
在同学们还在津津有味地回味整堂课的所得时,我趁热打铁布置了一个充满代入感的写作任务,开启了以写作实践为途径的更深层次的教学探索。
“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被贬谪于黄州期间的苏轼。请拿起你的‘心灵之笔’,以第一人称,写一篇日记,记录下从定慧院的寒夜,到沙湖道的雨幕,再到承天寺的月阶的心路历程。”同学们当下就开始了奋笔疾书,仿佛要把在课堂上没有机会表达的东西,统统通过笔尖宣泄出来。不一会,孩子们的成品就已出现。
学生A写道“半梦半醒中似狱中情景,猛惊起,屋外凄清悲凉:树稀,月缺,漏断,同我一般缥缈的孤鸿,谁配知我心中的恨呢?”这句话不仅有深切的代入感,同时用简练整齐的语言绘出景物,并自然地展现作者的心绪及情感;学生B文中“突逢骤雨,同行慌乱,雨打竹林,声势浩大,我的心却因此顿然沉静,人生的风雨不恰如此,迅急而来,躲避不及,既如此,怕什么?”写得极好,四字词语频出,把苏轼沉静与无畏的心境展露无遗;学生C结尾“在苦难中寻求自洽亦是人生挫折后得以成长的良药。”结合苏轼经历并加入了自己的人生感悟,最终实现学习的意义与价值。
课堂已至尾声,我想苏轼被贬黄州时的心路历程已经通过写作实践内化于学生自己的心境之中,我的探究之旅也终于圆满落下帷幕。
最后,我对整节课程做了一个升华总结:我们每个人都有着自己的“黄州时刻”——考试的失利、友谊的裂痕、亲人的病痛、未来的迷茫…不必羞于承认那份‘孤鸿’般的惊惶。但请记住,在每一个“缺月疏桐”的夜晚,学着去发现属于你的“承天寺月色”;在每一场突如其来的“穿林打叶”声中,尝试着在心里对自己说一声:“何妨吟啸且徐行”,这场精彩的精神突围——便是东坡先生穿越千年,留给我们最珍贵的礼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