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教研总第208期 >2025-07-01编印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日常活动中培养学生行为习惯研究
刊发日期:2025-07-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太原市小店区育杰小学校 胡万梅

摘要:小学阶段是学生行为习惯养成的关键期,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个人成长和学习发展至关重要。在“双减”背景下,培养低年级学生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实现减负增效。然而,低年级学生自控力较弱,易出现课堂纪律问题,教师可通过榜样示范和正向引导,结合课堂、家庭和社会多方力量,系统性培养学生良好习惯。

关键词:“双减”;行为习惯;培养策略

一、案例背景

基于“双减”政策的精神,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也是一种学习上的减负。基于此,本文将探讨在“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日常活动中如何培养学生的行为习惯。

《关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全面提高义务教育质量的意见》《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等政策文件明确要求“加强课堂管理,优化教学秩序,培养学生良好行为习惯”,强调行为习惯是德育的基础,需结合课堂、家庭、社会多方力量,从小事抓起,如课堂纪律、卫生习惯、劳动实践等,形成系统性培养模式。而课堂纪律是落实“双减”政策、实现教育提质增效的重要基础。

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指出,儿童主要通过观察和模仿他人行为进行学习。在“双减”政策实施后,学生拥有了更多自主时间用于发展个人兴趣特长。教师可以通过榜样示范的方式,引导学生将良好的行为习惯迁移到课堂学习中。

然而,低年级学生受年龄特点制约,普遍存在注意力易分散、自我控制能力较弱等情况,由此引发个人不良行为习惯影响课堂纪律问题较为突出,不仅干扰正常教学秩序,也严重影响教学目标的有效达成,因此,探索契合低年级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管理策略迫在眉睫。

二、问题聚焦与成因分析

“双减”背景下,比较的是每一个学生的软实力,竞争的是每一个孩子背后的习惯。除了在课业下功夫外,作为教师应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以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学习能力,这也是减负的重要手段。对于小学生来说,低年级学生受发展限制,主观意识薄弱,往往以自我为中心,注意力不集中,无法保持长时间的听课状态,缺乏遵守纪律、关心集体等意识,故意做一些违反课堂常规的举止,破坏正常课堂秩序。

但是正因为他们处在小学阶段,具有较强的可塑性,对教师依赖、信任,愿意听从教师的管教。因此,通过针对性教学方法激发学习热情,从预习、复习、质疑等多维度培养学习习惯,同时加强生活习惯引导,助力学生养成良好行为习惯。

三、具体实施策略

(一)课堂常规活动:打造专注有序的学习氛围

1.口令互动,强化注意力

老师们集思广益,研究出简洁有趣的口令互动方式,帮助学生集中注意力。通过反复练习,学生逐渐养成了听到口令就迅速调整状态的习惯。同时,班主任还设计了“专注力小挑战”活动,在每节课前安排3-5分钟让学生进行静坐训练和听故事找不同训练,锻炼学生的专注力和倾听能力。

2.小组合作,培养规则意识

将班级学生分成若干个小组,每个小组设立小组长,负责监督和提醒组员遵守课堂纪律。在小组合作学习中,制定明确的规则,如发言要举手、倾听时要注视发言者等。对于遵守规则、表现优秀的小组,给予奖励。通过小组合作,学生在相互监督和学习中,逐渐增强了规则意识和集体荣誉感。

(二)课间特色活动:构建文明有序的课间环境

1.“课间小达人”计划

为了减少课间追逐打闹现象,组织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在教室一角设立“图书漂流角”,鼓励学生分享自己喜爱的绘本和故事书。同时,安排学生轮流担任“课间小达人”,负责组织和带领同学们开展读书活动。通过为学生树立良好行为习惯的引领者,转变学生的习惯,以他们为标杆,让更多的学生向他们学习。

2.文明礼仪教育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对全社会提出要讲文明,小学生行为规范也要求要讲文明懂礼貌。利用晨午检、班会时间,开展文明礼仪教育活动。通过情景模拟、角色扮演等方式,让学生学习如何正确使用礼貌用语。

(三)生活实践活动:提升自我管理能力

1.“我的物品我整理”比赛

针对学生物品整理能力差的问题,一年级开展了“我的学习用具我整理”比赛。通过多次日常练习和比赛,学生逐渐养成了每天上学前、课间、放学后主动整理物品的好习惯,书包和课桌变得井井有条,教室干净整洁。

2.“小小值日生”轮岗制

实行“小小值日生”轮岗制,让每个学生都有机会参与班级值日工作,值日过程中,李老师会给予指导和帮助,教学生正确使用清洁工具,如何打扫得更干净。同时,设立“值日之星”评选,对认真负责、表现出色的值日生进行表扬和奖励。通过参与值日工作,学生不仅提高了劳动能力,还增强了责任感和集体意识。

(四)家校协同活动:形成教育合力

1.家长课堂与经验分享

家校沟通合作的目的是为了通过家长和学校老师间交流和沟通,达到相互理解、互相支持,家校协调一致,形成合力,从而使学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通过班级家长微信群,及时发布学生在学校的行为表现和活动情况,与家长保持密切沟通。家长们也会在群里分享孩子在家的表现,交流教育心得。

2.亲子实践活动

开展亲子实践活动,促进家校协同育人。如“亲子劳动日”“亲子读书会”等,这些活动不仅增进了亲子关系,还让家长在实践中更深入地了解孩子的行为习惯培养方法,与学校教育形成合力。

四、实施效果

经过一学期的实践,一年级学生在行为习惯方面有了明显的进步。家长们也纷纷反馈,孩子在家中的行为习惯也有了很大改善,变得更加懂事、自律。同时整个学校在大家的努力下,风貌大有改观。校园内处处有讲文明讲礼貌的学生。

五、反思与展望

在“双减”背景下,关于小学学生不良行为习惯的纠正,培养学生良好的行为习惯是切实可行且十分必要的。作为教师要抓住习惯养成的这一绝佳时期,在自己的教学中,在班级的管理中,细化对学生的要求,强化对学生行为的约束,赞扬学生的点滴成就。虽然在实施过程中虽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是在实施过程中依然存在一些不足,例如部分活动的持续性和创新性有待加强,个别学生的行为习惯还需要进一步巩固和强化。在今后的工作中,将继续探索更加多样化、个性化的活动形式,关注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不断完善培养策略,为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全面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同时,也希望能与更多的教育同行交流经验,共同推动“双减”政策下小学低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工作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小明.小学低段学生行为习惯培养的实践研究[J].教育科学论坛,2023(15):23-25.

[2]李华.“双减”政策下小学生良好习惯养成的家校合作策略[J].教学与管理,2024(08):15-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