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版:学术总第87期 >2022-12-06编印

“我国的社会保障: 脱贫攻坚中的兜底工程”教学设计
刊发日期:2022-12-06 阅读次数: 作者:太原市知达常青藤中学校 李政  语音阅读:

一、教学内容分析

本框属于必修2《经济与社会》第四课“社会保障”的部分。涵盖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形式、主要功能和发展要求等内容。承接前一框,对政府“再分配”知识进行补充,也呼应了第四课“感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分配制度优越性”的价值导向。第一目“多种多样的社会保障”与第二目“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逻辑连贯,符合学生认知发展规律,引导学生提高“解决问题”的能力,彰显素质教育鲜明导向。

二、学情分析

得益于初中学段九年级《走向共同富裕》一框的体验性学习,学生已经对我国“加强社会保障体系建设”形成了感性认识,但相较于高中的常识性学习要求,学生缺乏对“社会保障体系”全面认知的思维能力,同时对我国分配制度的认同感还缺乏情感铺垫。

三、教学目标

1.结合社会保障助力脱贫攻坚的具体案例,熟练区分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四种基本形式,弘扬科学精神。

2.论证“社会保障是一种具有经济福利性的制度安排”,准确把握社会保障的主要功能,坚定制度自信,提高政治认同感。

3.通过对比西方国家的“高福利社保”案例,立足国情深刻理解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原则,培养学生的辩证思考能力,提高社会参与感。

四、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我国社会保障体系的基本形式和主要功能。

2.教学难点:我国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的重要原则。

五、教学流程

本节课以“如何从社会保障中获取更多幸福感”为总议题,以“山西省大同市天镇县社保脱贫案例”为主线创设情境。

【导入】

教师: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我们经过接续奋斗,实现了小康这个中华民族的千年梦想,打赢了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脱贫攻坚战。”这场伟大的胜利是党带领全国人民踔厉奋斗的结果。这节课我们结合山西大同脱贫案例,系统了解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

活动一:感受社保——社会保障有哪些?

【情景创设】

材料1:天镇县为破解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因病致贫返贫难题,积极落实山西省“三保险、三救助”医疗保障帮扶政策。“三保险”指通过基本医保、大病保险和补充医疗保险报销……“三救助”一是对农村建档立卡贫困人口个人缴费,按城乡居民缴费标准由财政资金给予全额救助……

材料2:山西省残联积极协调财政部门投入资金7800多万元,共计为3万多名残疾人提供了托养服务,为15.2万名残疾人提供基本康复服务……

材料3:人社部与山西天镇县重点打造以保姆家政为主的“劳务品牌”,以“贫困村”为主战场,为18-54周岁的贫困家庭劳动力提供有效培训,并给予农村贫困劳动力培训期间食宿、交通补贴。

【任务一】请同学们结合以上材料,描述天镇县扶贫工作中社会保障的具体表现。

学生1:材料1中的“三保险”属于社会保险。“三救助”属于社会救助。材料2中对贫困残疾人提供托养服务属于社会福利。材料3中的就业扶贫专项补贴属于社会保障的其他形式。

教师追问:以上三则材料并没有涉及社会优抚的知识。哪些同学可以结合身边案例对“社会优抚”进行阐释补充?

学生2:我国对军人及其家属所提供的各种优待、就业安置等待遇。如退伍军人、革命老兵等按规定享受抚恤款。

教师总结:社会保障关注人民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按照兜底线、织密网的要求,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保障体系。此外还有社会慈善和企业年金等补充形式。

【设计意图】学生从身边真实的案例入手,对社会保障进行分类对比,进一步厘清社会保障的四种基本形式,拉近国家政策与学生生活的认知距离。

活动二:思辨社保——社会保障有何用?

【情景创设】

材料4:天镇县充分挖掘富余妇女劳动力资源,走出一条以“天镇保姆”为品牌的特色脱贫路。随着收入提高,有人认为:辛苦赚钱,到头来还得拿出一部分交给国家,养老保险得几十年后才能享受,不如不交国家,现在享用。

【任务二】请同学们分组对“要及时享受还是长远保障”进行辩论。

学生1:要及时享受。收入是消费的基础,改善生活需要有更多的可支配收入;未来存在诸多不确定性,可能存在较大的贬值风险;当前可支配的钱多一点,可以进行多元化投资,拓宽增收渠道。

学生2:要长远保障。社会保障并不是私事,它关乎国家整体公平正义,凸显社会主义“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优越性;参与国家提供的社会保障,能够更有力的应对和分担风险;公民应坚持权利与义务相统一原则,享受国家提供的保障,也应履行相应义务。

教师点评:及时享受是一种短时行为,从长远和整体角度来看,完善的社会保障体系能够防范和化解社会成员的生存危机,调节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风险分摊与责任共担,充分发挥社保稳定功能、平衡功能和互助功能。

【设计意图】设计辩论活动,创设“两难”情境,引导学生在独立思考、组内交流的基础上进行充分思辨,帮助学生在争议中理解社会保障的功能,从而做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选择,涵养学生的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等核心素养。

活动三:完善社保——社会保障去何处?

【情景创设】

材料5:二战后,一些欧洲国家进入经济高增长阶段,社会福利水平不断提高。(案例省略)针对西方高福利政策的弊病,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政府不能什么都包,重点是加强基础性、普惠性、兜底性民生保障建设。即使将来发展水平更高、财力更雄厚了,也不能提过高的目标,搞过头的保障,坚决防止落入‘福利主义’养懒汉的陷阱。”

【任务三】“社会主义国家的社会保障应更具有优越性,我国应人人都享受高水平的保障。”对此,你怎么看?

学生1:享受社会保障是社会成员的法定权利,国家要确保每个公民享受相应的保障,不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让人民获得更多幸福感,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应尽力而为。

学生2:我国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社会保障要立足国情,如果没有相应的经济实力支撑,高福利政策也无法持续,我国的社会保障体系要量力而行。

教师点评:我国是社会主义国家,人民是国家的主人,保障每个公民的合法权益是以人民为中心的题中之义,但国家要坚持适度原则,坚持权责明确,才能实现社会保障的可持续发展,才能杜绝奖懒罚勤的价值导向,才能真正避免“福利主义”的陷阱。

【设计意图】学生通过对比分析,真正理解并认可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也为后续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供基本遵循,培养学生的公共参与意识与理性精神。

六、教学反思

1.在教学模式上,本节课属于“议题式”教学,以“如何从社会保障中获取更多幸福感”总议题统领教学。针对教学目标设置“社会保障有哪些”“社会保障有何用”“社会保障去何处”三个分议题,使学和议贯穿课堂始终,形成了“一题多议”体系。

2.在学生活动上,本堂课采取了“阐述类型、争议思辨、理性评析”三个学生活动,分别指向“描述与分类”“解释与论证”“预测与选择”“辨析与评价”四种思想政治课学科任务,在师生活动中有效处理了教学重难点。

3.学生对社会热点问题兴趣度高但思辨性不足,需要教师不断引导追问才能聚拢到本课的核心问题上,因此学生课堂自主生成的内容较少,主体地位表现不明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