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8:学术总第108期 >2023-05-30编印

查阅资料有方法 加深理解有路径
刊发日期:2023-05-30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太原市第五实验小学校 张美娟

近日,有幸聆听了《课改中国行》福建专场中何捷老师的《为人民服务》一课,对于思辨性阅读任务群有了新的认识;对比我校春华杯赛奖中王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感觉目标定位不同,实施过程不同,学生的收获也不同,在新课改的潮流中,同课异构后的不同呈现给了我一些思考。

课改中任务群的出现,给一线老师指明了方向,今年我校春华杯赛奖的所有语文课中,导入环节都在用真实的任务情境来驱动,接着以任务为引领,分几个活动来解决任务,形成一个闭环。以本校王老师执教的《为人民服务》来看,首先从文章体裁出发,指出本文是一篇议论文,以议论、说理为主的文章,题目为人民服务是本课论点,下文是论据;其次给出学习议论文的方法,寻找每段话的重点、要点,提炼关键词;然后以第二段为例,如何证明自己的观点和看法,先自读批注,再小组交流,从主席引经据典,生死名言,换词释义,列举事例四个环节进行;最后总结什么才是真正的为人民服务。整节课依然感觉知识较琐碎,没有形成知识链条,学生的生成有点枯燥,缺乏灵动,课改的思想在变,执行的力度却不够。

何捷老师的《为人民服务》一课有种别样的感觉,每个环节都有其存在的必要,而且课堂上何老师不断地引导学生在运用资料的基础上去思辨,成为真正用大脑思考的课堂,不断加深自己的认知。首先,从课题中入手,知道这是一篇演讲稿,和谁有关,思考为人民服务和张思德的关系;其次,从单元导读中的语文要素“查阅相关资料,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入手,了解课前查阅资料的情况,明确课堂内外如何用资料;然后在学习课文的基础上谈自己对印象深刻的句子的理解;最后借助资料分析词句,加深对课文的理解,再次思考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中,为何大篇幅讲与张思德无关的内容,整节课中何老师的语言灵动,评价语具有激励性,而且渗透了立德树人的思想以及学习的方法,在于内容的升华及学生的成长。

除此之外,我还特别欣赏何老师对语文要素的分解和运用,给予我一些教学建议。

一、如何查阅资料,提升搜索能力

“查阅”一词,既有查又有阅的含义,因为课堂的局限性,我们只能在课前搜集相关的资料,如《为人民服务》一课,课前收集了有关张思德,毛泽东,司马迁等相关资料为课堂服务,课后还可以借助百度等平台寻找课上不理解的内容或者知识点,需要再深入理解的资料,比如张思德的生平资料,这称之为查,而课堂上只能利用这些资料,充分的读辅助理解称为阅。作为智能社会的一名小学生,必须掌握现代技术,并利用它,这是与时俱进的表现,也是一种能力的见证。

二、如何运用资料,加深理解能力

在何老师的课堂上,借助“法西斯”一词的资料知道历史上的独裁者有谁?对中国实行了哪些非人道主义?回顾历史的同时明白了拥有胸怀祖国,放眼世界的眼光是多么的重要。面对毛泽东主席引用司马迁的“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鸿毛”一句诗,老师问道,面对这句久远的名言时,你会查哪些资料?孩子们答到查背景、查出处、查注释、查作者、查谁像泰山,谁像鸿毛……对于学生的回答,老师给出了深度评价,紧接着分析毛主席借助先贤的话阐明怎样的观念?借助先贤的话对张思德有什么评价?借助先贤的话激励党员要怎么做?一连三问,挖掘了主席演讲的深刻含义,也有对引经据典的逐层解读,真正的做到深度理解。

结尾处的思考与讨论,更是对文章整体把握的准则。毛泽东在张思德追悼会上的演讲中为何大篇幅的讲与张思德无关的内容呢?再次运用资料感受这篇演讲稿产生的深远影响。

三、如何结合资料,加深理解深度

学生基于已有的学习经验,谈对课文的理解时,何老师不仅能够给予肯定的评价,而且还能引领做人、做事的原则,不仅启发学生思考并有勇气回答每一个问题,而且还总结出理解课文的四个层次:第一层对于课文的浅层理解即读懂文字;第二层在读懂的基础上说几句自己的体会;第三层运用“假如我是XX”的句式把自己代入课文情境去理解;第四层也是学生理解课文的最高境界,即抓住一些敏感的词,与生活产生关联,做到课内外知识的衔接。

总而言之,充分调动学生的感官,围绕本单元语文学习要素进行分析、归纳,达到深入理解课文内容的目的,对于学生而言就是最大的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