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阿坝州茂县凤仪小学 刘德芝
面对一群天真无邪的孩子,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肩上的重担不敢卸,心中的责任不可无。这群孩子是祖国的未来,也是改变未来社会的栋梁,他们的成长离不开教师的培养,离不开家庭教育,也离不开社会的熏陶。他们能否成为社会栋梁,他们的品质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品德败坏是社会的危险品。品德这么重要,作为人类灵魂的工程师——教师,又如何对学生进行品德教育呢?
—、利用教材,对学生进行热爱大自然的教育。
语文具有人文性又具有工具性,语文教学就要充分体现这一特性,充分挖掘它的人文性,体现它的工具性。当我明白这一点时,我在语文课堂教学时,认真着眼于这一切。我在读教学作家笔下美的大自然时,让学生从图到文字,又从文字到画面,陶冶学生,感染学生,从而学生认识到大自然是多么美,让他们爱心从心中升起。比如,我教学古诗《牧童》《清平乐·村居》时,充分利用教材,在引导学生学习“草铺横野六七里,笛弄晚风三四声”时,引导学生看图,从图想文,从文到图,让学生领会原野草色葱茏之美;“茅檐低小,溪上青青草”又让学生从文想图,又从图想文,让学生感悟到一幅优美的田园景物,让学生爱慕之心油然而生。
二、利用课本,对学生进行热爱祖国的教育。
我们都知道孟母三迁的故事,这对我们有着深刻的启示:好的环境,影响到人的健康成长,那么好的文本,当然会影响人的情志。因此,充分利用文本,对学生进行爱国教育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十分重要的。当我教学《半截蜡烛》时,我让孩子们读懂剧本,让他们充分感悟到小小年纪的杰奎琳他们一家三口为保住蜡烛中的秘密,巧妙地与敌人周旋,让孩子们领悟她们的爱国情怀。课后再让同学们收集、整理古今中外有关爱国的故事,这既开阔了学生视野,又让学生受到了爱国主义的教育,让他们从小树立爱国之心,长大之后才有报效祖国之能。
三、利用课文文本,让学生有着为他人着想之心。
人生活在大千世界里,人与人之间和睦相处,心中时时有他人。我在教学《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当孩子们读到文中这样的句子“自己的花是让别人看的”时,我就告诉孩子们,这句话是异国他乡——欧洲一个美丽的国家——德国。在那儿,德国人有这样的心境,在我们的国土上也该有这样的心境。我以此教育孩子们生活在地球之上的人类,如果人人有这样的心境,我们的家园——地球将会更加美丽。我们生存的环境也将会更加美好。让孩子们在现实生活中,从点滴做起。当同学偶然忘记带笔,主动借笔给同学;当同学有不小心摔伤,主动帮助受伤的同学;当同学有时忘记带午饭,主动组织同学一人少吃一口饭,让每位同伴有饭吃;当同学家中遇到不幸,主动伸出援助之手,献出自己一片关爱之心,让友谊万古长青。
四、充分利用课文,让孩子们有着克服困难的勇气,知道“条条道路通罗马”。
对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培养,有利于改变学生的能力,学生到校学习知识的同时,又同时在向老师学习做人。作为为人师表的老师,特别是语文教师就应该充分利用课文,教会孩子们在人生中不可能一帆风顺,当遇到困难时,要开动脑筋解决问题,充分利用有利的资源,克服生活中的困难,让孩子们明白——通往广场的路不止一条。《草船借箭》这个故事千古流传,为什么呢?不就因为诸葛亮吗?我带领孩子们走近离我们一千多年前,看看诸葛亮当时面临着怎样困境呢?周渝以公事为由,让诸葛亮几乎寸步难行。瞧,诸葛亮却为了击败周渝,他请了忠厚老实的鲁肃帮忙,鲁肃的帮助,为诸葛亮成功借箭奠定了坚实的人情基础。从而孩子们从诸葛亮身上学到了一生享用不尽的能力——如何利用人之长处。
五、充分挖掘文本,让学生有爱他人之心。
人活着不只为别人,也为自己,让每一位孩子珍爱生命。我在教学《地震中的父与子》,其中“不!爸爸,先让我的同学出去吧!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我不怕。不论发生了什么,我知道你总会跟我在一起”。这短短的话语让我和孩子们领悟到了地震中的孩子,在他心灵深处首先想到的是自己的同学,想到先救自己的同学,因为他相信父亲一定会把他和同学救出去,这真是一对了不起的父与子。这也希望通过这一课的教学,让我身边的孩子们也有这样的心境。这是编者的初衷,也希望是我的愿望。课后我让孩子们收集有关这些方面的信息,办了一期墙报,收效挺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