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学术总第156期 >2024-05-14编印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教学设计
刊发日期:2024-05-14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太原市万柏林区兴华西街小学 李彦希

教材分析: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是统编教材二年级下册第六单元《古诗二首》中的第一首。诗人先发感叹,再写实景。全诗语言浅显易懂,选取眼前典型景物,由衷地表达了对西湖盛夏风光的赞美之情。

第一学段古诗教学目标是借助诗歌进行识字写字,根据诗歌想象画面,注重背诵积累,在朗读中达成背诵、积累诗歌语言的目标。

教学目标:

1.通过多种方法识记“晓、慈、毕、竟、映”5 个生字,通过观察比较,学写“湖、莲、穷、荷”4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句想象画面,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

3.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丽的赞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重难点:

重点:朗读古诗,背诵古诗。通过引导学生诵读诗句想象画面,理解字词句的意思,弄清诗句的含义。

难点:感悟诗人对大自然美丽的赞美,激发学生学习古诗的兴趣,感受优秀传统文化的魅力。

教学设计:

板块一 激趣导入,共解诗题

1.古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今天老师和大家玩一个游戏,老师出示图画,看看谁能猜出画中包含的古诗。(指名学生回答)

2.这么美的景象在诗人杨万里的笔下流传了800多年这就是今天我们要学的——《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学生齐读诗题)

(1)“晓”是我们这一课的生字,谁来猜猜它的意思?借助偏旁和意思识记生字。

(2)(出示净慈寺的图片)净慈寺是西湖边一座有名的佛寺。借助“慈”字的演变识记“慈”。

3.解决了生字,你能从题目中知道什么?(时间、地点、人物、事件)

4.知道了这些,谁能猜一猜诗的意思?(指名学生回答)

(设计意图:教学伊始,用图片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对新知充满期待,让自主思考和接受性学习有机结合,相辅相成。)

板块二 初读古诗,整体感知

1.出示古诗,自由练读,并自学诗中的生。

2.指名读诗,相机正音,识记生字。

3.古诗是有韵律的,在读的时候按照韵律来读就会特别好听,你们要不要试一试?(学生练读,试着画出节奏和停顿)

4.现在老师将诗中的三个字圈出来,你有什么发现?(这三个字的韵母都是ong)这就是诗句读起来朗朗上口的关键。

5.读了这么多遍古诗,你眼前有没有看到画面啊?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说一说)

(设计意图:通过多种形式解决生字词的问题可以让学生更快掌握知识。运用划分节奏等方法帮助学生诵读诗句,更利于学生掌提方法,获得语感。)

板块三 自学古诗,理解大意

1.当你了解古诗的意思后,你会看到更美的画面。请同学们默读古诗,看看书上的插图,试着说说诗的意思。

2.全班交流,明确重点字词的意思。

3.在理解重点字词之后,理解诗的大意。

4.这些难懂的词大家都知道意思了,现在能说说这首诗写了什么吗?(指名学生说大意)

(设计意图:这首诗语言浅近明白,正是学生自主学习的好例子,放开让学生去做,达到在阅读中学习的作用。)

板块四 品读悟境,想象画面

1.出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

(1)师:同学们,你们去过西湖吗?谁来说说你看到的西湖是什么样的?(学生自由说)

师:西湖一年四季都美不胜收,你们要不要去看看啊?(学生看图)看到这样的景色,你有什么感受?

(2)把你的这种感受放到诗句里读出来吧。(指名学生读诗句)

(3)听着你们的朗读我仿佛看到了美丽的西湖六月,你看到了什么?(指名学生回答)

2.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

你从诗中看到了什么样的莲叶?从哪些词语看出来的?

  (1)接天。

①体会“接天”。

师:为什么从“接天”可以看出莲叶非常多?学生说说自己对“接天”的理解。

师:满满的莲叶,你挨着我,我挨着你,一直延伸到天的尽头。告诉我,你看到的都是——(莲叶),这就是接天莲叶。

②朗读诗句。

师:谁来读这一句,让我们看到接天的莲叶。

(2)无穷碧。

这接天的莲叶,除了多,还给你什么感受?(指名学生回答)

①碧,碧绿的莲叶,从“碧”字可以看出莲叶的绿。

师:请把你对碧绿莲叶的喜爱读出来!(学生读诗句)

②无穷碧——无穷无尽的绿色

师:在这“碧”字的前面还加上了“无穷”,你仿佛又看到什么呢?

生:挨挨挤挤的莲叶铺满了整个湖面,满眼都是绿色。

(3)再读诗句,读出感受。

接天的莲叶,满眼的绿色,仿佛碧绿的大海伸向天边。(指名读,全班齐读)

3.出示诗句:映日荷花别样红

①理解“别样红”。

在碧绿的接天莲叶之中,荷花又是怎样的呢?

师:别样红是怎样的红,有多特别,哪里不一样?你能读给大家听听吗?(指名学生读)

②展示清晨荷花图。

师:你们想看看这别样红的荷花吗?现在你知道这荷花为什么别样红了吗?(指名学生回答)

③指导朗读。

4.这两句中有两个草字头的字——“莲、荷”,我们一起来学习一下吧!

(1)出示“莲、荷”,指导学生观察,交流书写中要注意的关键点。

(2)教师范写,学生练写。

5.理解古诗大意

(1)出示诗句: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指名学生说诗意)

(2)出示诗句: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指名学生说诗意)

现在的你一定和诗人有一样的感叹吧,谁也像诗人一样发自内心的赞叹?(学生朗读古诗)

6.全班齐读整首诗。

(设计意图:读诗句、想画面、说感受、议情感、再朗读,是一个认识不断深化的过程,环环相扣,步步深化,逐渐形成语感,进而生成一定的知识模式。)

板块五 质疑诗题,体悟情感

1.现在让我们看看诗题,再来读读这首诗,你有没有什么疑问呢?

2.杨万里在赞叹“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时在想:你看西湖这么美,还是留下来吧!

(设计意图: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引起探究的愿望,去思考诗人此刻内心的感受,变换角度对课文作更深层次的理解。)

板块六 拓展延伸,背诵古诗

1.同学们,现在你就是诗人杨万里,来送别朋友,快把这首古诗背下来,一起送别林子方吧!

2.现在让我们身临其境,感受一下六月西湖的美丽。

(设计意图:学生在熟读的基础上,基于表达的需要来进行背诵。)

板书设计

6-1-1.jpg


教学反思

1.成功之处:想要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就要用生动活泼的形式进行授课。教学一开始,教师可以先出示一组图片,让学生猜猜出自哪一首诗,最后引出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2.不足之处:通过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来把握诗句的内容。在明确了重点词语的意思后,教师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自行理解诗句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