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7:教研总第164期 >2024-07-16编印

“双减”背景下小学低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思考
刊发日期:2024-07-16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太原市小店区育杰小学校 冯颖娟 

一、研究背景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深化教育改革。2021年7月,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进一步减轻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作业负担和校外培训负担的意见》,《意见》自发布以来,全国中小学全面落实“双减”政策,加快了让教育返璞归真、回归自然的步伐。2022年,新课标的出台对学校教育提出新的要求和挑战,需要教师要从学科本位、知识本位走向学生核心素养,引导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2023年1月,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提出到2035年形成定位清晰、机制健全、联动紧密、科学高效的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家校共育和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是日后成才的重要条件。为此,有必要以“双减”政策的落实为契机,扛起立德树人根本任务,抓牢抓实管理育人重要环节,全面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促进教育教学成效显著提高,让“双减”政策结出硕果。

二、研究现状

中小学教育中,行为习惯等养成教育决定着未来孩子的高度。当今社会,独生子女占有相当大的比例,许多家长把孩子视为掌上明珠,对孩子是“有求必应”,即使看到孩子身上有些不良习惯,也是听之任之。同时,随着近年来开放二孩政策,部分二胎家庭经济压力增大,很多家庭教育多为隔代教育,对学生的行为习惯养成教育的重要性缺乏足够的重视。此外,部分家长在对孩子的教育上存有误区,片面地短视学生学习成绩,却忽视对行为习惯的养成和品德修养。

具体到我校而言,学生多为外来务工人员子女,父母忙碌,多为隔辈教育,还有30%左右的学生为留守儿童,家庭教育的缺失和良好行为习惯欠缺是横亘在学生成长面前的一道沟壑,家校共育缺乏家庭有效配合。鉴于此,我校充分考虑到少年儿童自我意识尚未成熟,以及一二年级学生可塑性大、可接受性强的特点,坚持“以儿童的思维行动”办学理念,注重对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并将其作为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基石和涵养学生思想品德生成综合素养的重要途径,促进学生全面健康发展。

三、行为习惯的定义与特点

(一)行为习惯的特点

行为习惯是个体在日常生活中反复表现出来的、相对稳定的、自发性的行为方式和态度,是一种在特定情境下,个体无需过多思考就能够执行的行为模式。行为习惯包括个体在日常生活中的各种习惯性行为,如早晨的起床习惯、用餐习惯、学习习惯等。这些习惯形成了个体的生活方式,对于个体的行为表现和决策过程具有重要影响。

行为习惯通常包括两个要素:行为的重复性和自发性。重复性意味着行为习惯是一种长期反复出现的行为模式,而不是偶发的行为。自发性表示个体在执行行为习惯时,不需要经过过多的思考和决策,它已经内化为一种自动的反应,如刷牙、系鞋带等日常动作。

(二)行为习惯的基本特征

稳定性:行为习惯是相对稳定的,它们在个体的生活中长期存在,且不容易因受到外界的短期影响而改变。例如,一个养成了早晨锻炼习惯的学生,在学习任务重或天气恶劣的情况下仍然会坚持锻炼。

频繁性:行为习惯是频繁出现的行为模式。它们在个体的生活中反复发生,构成了个体的日常生活方式。例如,一个养成了每天阅读习惯的学生,会每天都进行阅读,而不仅仅是偶尔进行。

自动性:行为习惯是自发性的,个体在执行时无需特意考虑或决策。这种自动性使个体能更加高效地应对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情境。例如,一个养成了整理书桌习惯的学生,会在学习结束后自动地将书桌整理得井然有序。 

影响力:行为习惯对个体的行为和决策具有重要影响,能塑造个体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模式,对于个体的发展和成功起着关键作用。例如,一个养成了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往往能够取得更好的学业成绩,因为他们能够高效地组织学习时间和资源。

综上不难看出,在小学低段学生中,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对于其成长和学习至关重要,因此有必要深入研究行为习惯的养成教育方法。

四、行为习惯对学生发展的影响

行为习惯对学生的发展至关重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自律能力、社交能力和健康状况。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将对他们的全面发展和未来的成功产生积极的影响。

学习成绩:良好的学习行为习惯是学生取得优异成绩的基础。例如,养成良好的时间管理习惯和学习计划习惯可以帮助学生合理分配时间、提高学习效率,有条理的学习习惯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整理和消化知识。而缺乏良好学习行为习惯的学生常常容易拖延和浪费时间,影响学习效果。

自律能力:行为习惯的养成过程某种意义上也是学生的自律能力的根植培养过程,这是因为,良好的行为习惯必然要求学生有规律的生活方式和自我管理能力。例如,坚持每天按时完成作业、早睡早起的习惯,要求学生有坚定的毅力和自控能力。而自律能力对学生的学业和生活都有很大的帮助,能够使他们更好地规划自己的时间和资源,克服困难、提高效率。

社交能力:良好的行为习惯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社交能力。例如,尊重他人、礼貌待人、守时等行为习惯能够让学生与他人保持良好的互动和合作关系,这将对他们的团队合作能力、人际关系和领导能力产生积极的影响。不难发现,在学校和社会中,具备良好行为习惯的学生更容易受到他人的认可和接纳。

健康习惯:行为习惯的形成还包括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和健康习惯。例如,良好的饮食习惯、运动习惯和卫生习惯等有利于学生的身体健康,良好的睡眠习惯和压力管理习惯有助于学生的心理健康。而身心健康的学生更能够保持良好的学习状态,提高学习效果。

五、小结

小学生良好行为习惯的培养,有助于“双减”政策的高质量落实,有助于素质教育的高质量落实。在“双减”背景下的小学低段学生行为习惯养成教育尤为需要教师关爱与引导、家校合作、个别指导等途径,同时结合有趣的活动与动态的评估,帮助孩子建立积极向上的行为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