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李恒灵
阅读提示:近日,“强哥的思考”在视频号播发了一条视频,名为《别人家的孩子》,引发很多观众共鸣,迅速成为“10万+”爆款作品。
为何?因为该视频以两个截然相反的事例,引起作者反思:我们到底应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这个问题,不会有统一的答案,而是一个见仁见智的问题。所以,本报编辑部把该视频转换为文字,推荐给读者阅读。
同时,随同该文刊发3篇文章,分别从父母、孩子和第三方视角,就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如何回报父母的爱?如何理解这份“回报”的期许等3个话题发表见解,以引发更多思考。
别人家的孩子
今年春节,我走亲访友,碰到一个真实的案例,让我深刻反思:我们养孩子到底为了什么?我们应该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
我那个远房亲戚是一位退休教师,他们夫妇都是我们县城重点中学的退休老师,她的老伴在前几年走了,留她一个人,春节过年她寄居在她姐姐家里过年,形影相吊孤苦伶仃。谈及她的家庭也是令人非常感慨,她有一个曾让人非常羡慕的儿子,天然的教育优势让她的儿子从小就成为了别人家的儿子,高考以县状元的身份考入清华,一度是光宗耀祖的典范,也曾是我母亲教育我的楷模。90年她儿子出国留学,在美国拿了一个博士,毕业之后就一直定居在美国,听说现已加入美国国籍,在美国成家立业。耗尽了她和她老伴毕生的积蓄,培养出来的让大家羡慕的儿子,如今自己却落下一个非常凄惨的晚年,用她自己的话说“悔之晚矣”。儿子定居美国之后就很少回来看他的父母,她十分期待和儿子团聚的时刻。直到孙子出生,她才去了趟美国,这也是她唯一一次去美国。她以为可以在美国儿孙团聚安享晚年,但是现实却与之相反。她的儿媳妇是香港人,有点歧视内地县城的普通老太太,而且她在那边语言也不通,也没有朋友,儿子早出晚归无法顾及她,一个月的天伦之乐,成了她儿子对她唯一的亲情回报。后来儿子一共回来过两次,一次是家里的老宅拆迁,拿走了老两口的拆迁款,去美国买了个别墅;还有一次就是父亲去世,父亲临终前都没有见到自己的儿子和孙子,带着永远的遗憾,离开了人世。
与之相反的是她的姐姐,一个没有上过大学的农村老太太。姐姐的大女儿嫁给了一个农民,大女婿非常聪明,也非常能干,学了一门手艺成为了包工头。家里四姐妹都跟着老大混,在外面包工地搞装修,日子过得红红火火。一个曾经让人看不起的家庭,现在儿孙绕环膝下,全家在县城安营扎寨。每年过年她姐姐都把她接到她家里跟他们一起过年,虽然这种短暂的亲情交融能够抹去她内心深处的失落,但是现实却一次次给她灵魂拷问:为什么要将家里唯一的儿子送出国?为什么曾经骄傲的她晚年却如此凄惨?为什么要生孩子?生孩子的意义到底何在呀?
怎样培养孩子,培养一个什么样的孩子,什么样的孩子才是真正的优秀的孩子呢?我们现在很多的家长都想要将孩子教育成“别人家的孩子”,考上985、211就炫耀,考上清北那就是光宗耀祖。但是,很多的家长都忽视了孩子最基本的品德教育,望子成龙首先应该是望子成人。百善孝为先,如果泯灭了最基本的孝道,生子何用。杨晓生的《人世间》曾经说过:孩子若是平凡之辈,那就承欢膝下;若是出类拔萃,那就让其展翅高飞。到底是承欢膝下还是展翅高飞呢?有道是,父母在不远行,养儿防老,积谷防饥。如果我们只关注孩子的成绩,忽视了对孩子的亲情教育、伦理教育,即便孩子再有“出息”,在享受了那个须臾的“虚荣”和“体面”后,自己终究会形影相吊,孤苦终老。
我觉得无论是富养还是穷养,首先应该是教养。穷不过三代,富不过三代,以道德传家却可以传十代。德是一个人的根本,在这个世界上面有德才能有得,厚德方可成家。我们如果过分地强调对孩子天性的释放,忽视了孩子“责”和“德”的培养,这种毫无信仰的绝顶聪明,终究是不可善终的。父母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但是一定不是无偿。开学了当您还在拼命地给孩子的行李箱塞满母爱的时候,当您的孩子和你毫不留情伸手要钱的时候,您是不是也要问一下你的孩子?孩子等父母老了,你如何回报含辛茹苦的父母。
父母视角:
如何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
为人父母,在这无私付出爱的过程中,或许我们也应该适时地问一问孩子:“孩子,等父母老了,你如何回报含辛茹苦的父母?”
父母的爱,如同春日暖阳,温暖而持久。他们牺牲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只为了孩子能茁壮成长。孩子的衣食住行到教育培养,每一个细节都饱含着父母的心血。
然而,当父母全身心地投入到对孩子的爱中时,有时却容易忽略了培养孩子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问孩子这样一个问题,并非是要索取物质上的回报,而是希望引导孩子去思考父母的付出,懂得珍惜和感恩。
当孩子开始思考如何回报父母时,他们会更加明白父母的辛劳。这会促使他们在成长的过程中,学会关心父母,主动为父母分担生活的压力。
当孩子意识到自己需要回报父母时,他们会更有动力去努力成长,培养自己的能力。因为他们知道,只有自己变得强大,才有能力在未来给予父母更好的生活和照顾。这不仅是对父母爱的回应,更是对自己人生的一种负责。
对于父母来说,孩子的陪伴和关爱或许就是最好的回报。当他们年老体弱时,渴望的不是金钱和物质,而是孩子能在身边,耐心地听他们诉说往事,给予他们精神上的慰藉。
当然,父母在问这个问题时,也要注意方式和时机,不能给孩子过多的压力,而是以一种平和、引导的方式,让孩子在爱中学会思考,学会担当。
总之,父母在付出爱的同时,适当地向孩子提出这个问题,有助于孩子更好地理解父母的爱,培养他们的感恩之心和责任感。当孩子懂得回报父母的爱时,这份爱将在岁月中延续,温暖彼此的心灵。
孩子视角:
如何回报父母的爱?
从我们呱呱坠地的那一刻起,父母就开始了他们一生的操劳。他们用爱呵护着我们成长,为我们遮风挡雨,毫无保留地付出。而当我们逐渐长大,如何回报父母的爱,成为了我们人生中重要的一课。
回报父母的爱,首先要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开始。平日里,主动为他们分担家务,减轻他们的负担。在他们忙碌一天后,为他们递上一杯热茶,帮他们揉揉肩膀,捶捶背,让他们在疲惫中得到放松。
努力学习,取得优异的成绩,是回报父母爱的重要方式。每当我们拿着优异的成绩单或者获得荣誉证书时,父母脸上洋溢的自豪和欣慰,就是对他们最好的回报。
理解和尊重父母,也是表达爱的关键。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可能会与父母产生分歧和代沟,但我们要学会换位思考,耐心倾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与父母建立良好的沟通,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成熟和懂事。
陪伴是最长情的告白。随着我们的长大,父母会越来越孤独,我们要多花时间陪伴他们。节假日,一起散步、旅行,他们生日或特殊纪念日,精心准备一份礼物,哪怕只是一张亲手制作的贺卡,也能让他们感受到我们的用心。
当我们步入社会,用自己的劳动所得为父母提供更好的生活条件,也是一种回报。为他们买一些生活用品,或者带他们品尝美食、享受生活。更重要的是,在他们遇到困难和挫折时,给予他们支持和鼓励。
回报父母的爱,不仅仅是物质上的给予,更是心灵上的关怀和陪伴。让我们用实际行动去感恩父母,让他们的生活因为我们的爱而更加幸福、美满。因为,他们是这个世界上最爱我们的人,而他们的爱,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回报。
第三方视角:
如何理解这份“回报”的期许
一直以来,我们都歌颂着父母之爱的伟大无私,仿佛那是一种毫无条件、不求回报的给予。然而,当我们深入思考,静心审视,会发现父母的爱或许并非完全无偿。
父母的爱伟大无私,这毋庸置疑。但我们不能忽视一个事实,那就是父母在付出爱的同时,也期望着得到一些回报。这回报并非是物质上的等价交换,而是精神层面的回应与反馈。当他们精心准备了一桌饭菜,盼望的是我们满足的笑容和一声真心的称赞;当他们在我们迷茫时给予指引,期待的是我们能够少走弯路,走向成功的人生;当他们在我们犯错时严厉批评,渴求的是我们能够知错能改,变得更加优秀。
从更深层次来看,父母对我们的爱也包含着对自身价值的追寻和对未来的期许。通过养育我们、教育我们,他们在履行一种生命的传承和责任,希望我们能够延续他们的优点,实现他们未曾实现的梦想。当我们有所成就时,他们会感到由衷的骄傲和欣慰,因为在我们身上,他们看到了自己爱的成果,看到了自己的付出所结出的硕果。这种成就感和满足感,难道不也是他们所期望得到的一种“回报”吗?
作为子女,不能将父母的爱视为理所当然,不能一味地索取而不懂得感恩和回报。理解父母爱的“有偿”性,并非是要给这份爱打上功利的标签,而是要更加珍惜这份爱,更加明白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总之,父母的爱是伟大无私的,但也一定不是无偿的。在享受这份爱的同时,我们要学会感恩,学会回报,让这份爱得以在温暖的互动中永恒传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