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杏花岭区外国语小学 赵改玲
一、“双减”政策下少先队教育的现状
(一)教育观念逐步转变
随着“双减”政策的深入实施,教师的教学观念逐渐发生转变。教师们开始重视学生的全面发展,不仅关注学生的文化知识学习,还注重学生的劳动教育、体育锻炼、兴趣爱好培养等。少先队教育作为学校德育的重要载体,也得到了更多的关注和重视。
(二)教育时间相对增加
“双减”政策对学生作业完成时间做了严格限制,使得学生有更多的时间参与少先队活动和其他兴趣爱好的培养。这为少先队教育的开展提供了更多的时间和空间,有利于少先队活动的深入和拓展。
(三)教育形式多样化
为了适应“双减”政策的要求,少先队教育形式逐渐多样化。学校通过组织丰富多彩的少先队活动,如主题队会、社会实践、志愿服务等,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在体验中成长。这些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还提高了学生的综合素质。
二、“双减”政策下少先队教育存在的问题
(一)学校及家长以成绩为学习好坏标准
随着教育“内卷化”,虽然对中国高等教育体系做出了不断的体制改革,但也明确提出了教育的基本要求,许多学校也提出了相关口号。但是在实际教学活动中,教师还是重点抓好文化课教育工作,教师在文化课教学中有体现教育创新,但是在德育教育中却没有这方面的体现。依旧遵循着传统的评价方式,在评定过程中,把成绩作为唯一的评定标准。甚至给学生设置大量的课题,但几乎没有与德育教育有关的内容,老师和父母把重点都放到了学什么、考多少,但是没有充分重视德育教育,没有采取有效的促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措施。并没有考虑到学生真实的内心感受,给学生学习带来了较大的学习压力,同时也使学生失去了许多的自由,严重影响了小学阶段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
(二)教育形式单一
在我国传统德育教育模式当中,教师多采用说教的方式,当学生出现一些问题时,教师就会针对这个问题给予学生一定的引导,说教也多停留在表层的管教与优教;除此之外,传统德育教育、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无法进行有效的衔接。在当前的教育环境中,学生没有深入领会提升学生思想道德品质的重要意义,在学习生活中不重视自身的思想道德建设,这对其综合素质的提升起到不利影响。
(三)教育效果参差不齐
由于教育资源分配不均、教育形式单一等因素的影响,少先队教育的效果参差不齐。一些学校能够充分利用现有资源,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取得显著成效;而一些学校则由于条件限制或观念落后等原因,导致少先队教育效果不佳。
三、“双减”政策下少先队教育的优化策略
(一)加强教育资源建设
1.依托社区资源,开展校外少先队活动。联合所在社区,以促进少先队员健康茁壮成长,塑造正确价值观,变得更有责任心、更懂事、更阳光、更快乐。在校内宣传和解读“社区负责制”,鼓励全体队员积极参与活动。队员们利用假期走进社区,参与社区组织的“最美清道夫”“文明守护者”“社区美容师”等社区公共事务和公益活动,共创社区治理新面貌,为建设美丽家园发挥积极作用。
2.聘请校外辅导员,打造“15分钟和融圈”。“双减”政策实施后,中队加强校外辅导员队伍建设,聘请组织能力强、思想觉悟高、热爱少先队工作的家长担任校外辅导员,发挥“小手牵大手”的作用,真正实现家校共育,带领队员们走出校园,挖掘社区资源,招募家长志愿者,积极开展校外少先队活动,全方位打造“15分钟少先队校外和融活动圈”。
3.开拓活动新阵地,增加实践和体验机会。带领学生走进科技馆、博物馆、植物园等,为少先队活动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学生提供了更多实践和体验的机会。
(二)创新教育方式方法
学校在行动中不断反思、总结、完善,探究新方向。2020年以来,根据《中共中央关于全面加强新时代少先队工作的意见》等文件的要求,学校以党建带队建,充分整合教育资源与教学经验,以社会教育为带动点,统整多领域,不断拓展实践路径、丰富课程内容、改进评价方式,鼓励学生走出校园、走进社区、走向社会。
学校充分利用时间,组织丰富多彩的科普、艺体、劳动、阅读及社团活动,进一步落实落小落细少先队活动。学校积极探索适合学生特点的教育方式方法,助推新时代少先队的社会化发展,创新少先队活动形式。新时代少先队员走出校园、感知社会的需求愈发强烈,学校坚持立足校内、积极拓展校外,指导少先队员积极向科技馆、博物馆、社区和校外非学科培训机构靠拢,让学生在实践中学习新知识,提升自我能力,实现加快建构校内外深度融合的新时代少先队组织模式和链条,使社会真正成为联结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的得力纽带。
此外,学校和老师尝试将更多具有时代特色和教育意义的内容融入到少先队活动中,如结合重大历史事件、时事热点等设计主题活动,让学生在参与中增长知识、培养品质。最后,还可以通过引入现代科技手段,例如,通过引入信息技术手段,利用网络平台和社交媒体等新兴渠道与学生进行互动和交流,提供更加个性化、多样化的教育服务。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参与热情,提高少先队教育的针对性和实效性。
学校从“由外到内”到“由内到外”。打破传统的“以教师为中心”、将知识以“填鸭式”的方式强加给学生的教育方式,追求“由内到外”学生自主学习、自主建构的新方式。一方面,通过生动有趣的活动体验使学生在“做中学”,激发学生潜能,促进学生能力全方位提升;另一方面,增强学生对家乡文化的认识,提高学生的文化自信、家国情怀。
(三)加强师资队伍建设
辅导员作为少先队活动的设计者和组织者,要提高自身的专业素养、工作能力,并通过学习新型教育理论与深入研究国家下发的政策或文件,掌握新时代国家少先队教育方向,强化专业技能。学校应加强对少先队辅导员的培训和管理力度,提高他们的专业素养和教育能力。通过组织专业培训、开展教学研讨等活动形式,不断提升少先队辅导员的教育水平和创新能力。在政治素质方面,需要对少先队教育中所要传达的政治精神进行培训,让辅导员可以具备专业的政治素养,以便将自身所储备的知识水平进行提升,有助于少先队教育活动的深入发展。在教育观念方面,学校应辅助教师完成教向学、结果向过程的教育理念的转变,让少先队教育活动可以真正成为一门教育学科。比如,学校开展了“少先队辅导员职业精神的当代特点”和“新时代少先队辅导员的自我修养”主题讲座和研讨,让全体辅导教育都参与其中,学习其中的精华,便于少先队教育活动的高效构建。再如:学校紧紧围绕“四个问一问自己”“我对少先队员的成长成才影响有多大、帮助到了多少?我在少先队辅导员岗位上,自我成长了多少?与少先队员的愿望、成长要求比,我还存在哪些差距?对标《意见》和“三支队伍”建设要求,我们如何成为高素质的少先队辅导员?”就如何打造高素质少先队辅导员队伍进行研讨活动。通过引进权威专家举办讲座、校本少先队辅导员专家工作经验交流,将少先队教育活动开展中的各个注意事项进行讲解,并落实政治素养和教育关键的培训,让辅导教师进行学习。只有让全体辅导员都具备这两方面的能力,才能有效控制教育活动中各个环节的工作,将其进行高效构建,为少先队教育的开展指明方向。
(四)完善评价体系
建立科学完善的少先队教育评价体系是保障教育质量的重要手段。学校通过制定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和方法体系,对少先队教育活动进行全面、客观的评价。首先是改革少先队员评价,评选“和融星级好少年”促进全面发展,树立科学成才观念。坚决改变用分数给学生贴标签的做法,丰富少先队员活动和体验,创新过程性评价办法,完善综合素质评价体系,坚持“双减”工作中育人和评价。
学校进一步完善和强化非智育教育评价,发挥好“指挥棒”和激励作用。尊重少先队员的认知和成长规律,根据学生不同阶段身心特点,坚持用身边的感人事例、重大事件、典型榜样来落实《中小学生守则》。落实《中小学德育工作指南》,科学设计和落细落小落实小学各学段德育目标要求。坚持将足球特色贯穿于学校体育的方方面面,加强体育锻炼,引导学生养成良好锻炼习惯和健康生活方式,锤炼坚强意志,培养合作精神。坚持将学习音乐、美术、书法等艺术类课程及参与艺术社团情况纳入学业要求,培养艺术爱好、增强艺术素养。坚持以家务劳动和研学活动等为抓手,引导队员崇尚劳动、尊重劳动,在实践中养成劳动习惯,学会劳动、学会勤俭。最后,要注重评价结果的应用和反馈机制建设,及时调整和优化教育方案和教学策略。
四、结论
和润育德,融心育人。“双减”政策为少先队教育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随着“双减”政策的落实落细,“五项管理”和课后服务的大力推进,必将为小学创新性做好新时代少先队工作带来机遇。学校应抓住机遇、应对挑战,加强教育资源建设、创新教育方式方法、加强师资队伍建设和完善评价体系等方面的工作力度。通过参与富有教育性、充满挑战性和趣味性的校外少先队活动,队员们深刻体会到团结、协作、责任等品质对集体活动的重要性,发挥队员之间的合作、互助与激励作用,增强团队合作的意识,切实提升中队凝聚力。更可喜的是,队员们还将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延伸至校内,学习热情也逐渐高涨起来,校内外的和融指数都有了明显提升。校内外少先队活动互为补充、有机联动,充分发掘队员的潜能,培养责任意识,有效提升思想境界,锻炼实操能力,在广阔的社会大课堂中全面发展,健康成长,感受和融、延续和融、创造和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