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现代教育总第183期 >2024-12-17编印

不要诱导孩子职业歧视
刊发日期:2024-12-1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策划  李恒灵

导 读:在孩子成长的过程中,我们应当为其构建一个积极、包容和多元的价值观体系,其中至关重要的一点,便是不要诱导孩子产生职业歧视。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正当职业都有其存在的价值和意义。无论是科学家探索未知的奥秘,还是清洁工守护城市的整洁;无论是教师启迪智慧的灵魂,还是建筑工人筑起高楼大厦,他们都在以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运转和发展贡献着力量。然而,一些不当的引导可能会让孩子对某些职业产生偏见和歧视,这无疑是对他们价值观的一种扭曲。


有一个网名叫灰鸽的作家写了如下一篇文章,令我深受启发,文章题目是《不要诱导孩子职业歧视》,全文如下:

经过学校门口的时候,听到一名妇女正在训斥孩子:“你再考成这样,将来只能去扫垃圾!”

现场实在太吵了,我只能到隔壁的玩具店躲一躲。玩具店的门口,正躺着一个不停哭闹的小孩。面对这个难以收拾的局面,一位老阿姨使出了杀手锏:“你再哭,警察就过来把你抓走!”

真是人在家中坐,锅从天上来。我一直想问:清洁工得罪了谁,警察又犯了哪些错?更糟糕的是,这种现象似乎不是孤例。在不少家长嘴里,学龄前用警察扮大灰狼,学龄后用清洁工扮后进生——据说还“很有用”。

我特别想不通:警察工作那么忙,谁有空去抓哭闹的孩子?真要言而有信的话,你打一个110试试?

几年前,一所小学拍摄了一段“校园普通劳动者”的视频,专门放给孩子看。拍视频的缘由是“孩子们平时遇到老师,打招呼都很热情,但是遇到保安叔叔、保洁阿姨和其他一些普通工作人员,就表现得有些冷漠”。为什么会冷漠?

在孩子很小很小的时候,这些工种就被一些家长定义为“不好好学习”的代表。孩子说我想当保安,家长还会一顿痛骂。有些家长现在后悔了,觉得孩子势利了,道德品质有问题了,但这样的认知,到底是谁开的头?前一分钟还对孩子说要懂礼貌,后一分钟就对孩子说如果不好好学习就会当清洁工去扫地——这就有点儿分裂了。

有的大人对有些职业莫名其妙谦恭,莫名其妙鄙视,莫名其妙重新定义,并且在孩子面前毫不避讳——

例如,莫名其妙的没出息派:“修汽车有什么出息啦。”“修电脑有什么出息啦。”“修洗衣机有什么出息啦。”莫名其妙的全家解放派;“小刘当了总经理这下全家解放了。”“小李当了领导秘书这下全家解放了。”

如果传递了这种概念,孩子能不势利吗?他们长大后,会不会对着保洁员说:“如果我不随地吐痰,你还有什么活干?”别到这一天才意识到孩子的思想品质有问题。这样的职业歧视,其实都是家长诱导出来的。

我们小区里有一对收废品的老夫妻,因为相熟,所以遇到也打招呼,有些废旧杂志,我也会直接放到他们的三轮车上。所有的善意都会得到回报。我父亲病重那几年,听说吃泥鳅对他有益处,老夫妻在乡下抓了一麻袋泥鳅,放到了我家门口。

我对孩子可能产生的“职业歧视”有相当高的警觉——只要他稍微表达出一点点对某种职业的不屑,我就会反问:“如果没有他,你日子会不会过得这么好?”以及更为重要的,“你肯不肯去做?”

你看不起保洁员是吧,拖把给你,自己去干:你看不起快递员是吧,发货地址给你,自己路过去拿;你看不起别人,那你就去自己试试看。

如果一件事情,你需要,但自己又不肯做,你怎么可能去歧视那些帮你做的人?我们让孩子有好的学习成绩,是为了让他的人生选择面更广不是为了让他有资格歧视别人。

所有付出劳动与智慧、解决公众需求的职业都值得被尊重——这样的道理不能只停留在书面上,总得落实到生活的细节里。  


观点一

应当为孩子营造一个,尊重与包容的成长环境

职业本无高低贵贱之分,每一份工作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然而,这些不当的言论却传递出了深深的职业歧视,误导着孩子们的价值观。

警察,他们肩负着维护社会秩序、保障人民安全的重任。他们在危险面前挺身而出,在困难时刻坚守岗位,为了社会的安宁付出了无数的汗水和努力。他们的工作繁忙而充满挑战,又怎会有闲暇去抓走一个哭闹的孩子?将警察塑造成这样的负面形象,不仅是对他们职业的不尊重,更是对正义与勇敢的亵渎。

清洁工,他们是城市的美容师。无论是严寒酷暑,还是清晨深夜,他们都在为我们创造一个整洁、舒适的环境默默付出。他们的辛勤劳动值得我们每一个人的尊重和感激,而绝非成为家长们用来恐吓、贬低孩子的反面教材。

这种以职业进行恐吓和贬低的教育方式,看似在短期内能起到一定的效果,但从长远来看,危害极大。它会让孩子从小就对某些职业产生偏见和歧视,影响他们对世界的正确认知和价值观的形成。孩子们可能会因此轻视劳动,不尊重他人的付出,甚至在未来选择职业时,只看重所谓的“体面”和“地位”,而忽略了自己的兴趣和能力,以及职业本身的价值。

我们应该教育孩子尊重每一份职业,理解每一个劳动者的付出。无论是科学家、教师、医生,还是清洁工、快递员、建筑工人,他们都是社会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每一份职业都有其存在的意义和价值,都值得被尊重和肯定。

家长们作为孩子的第一任老师,更应该以身作则,用正确的价值观引导孩子。告诉孩子们,努力学习不是为了避免从事某种职业,而是为了拥有更多选择的机会,能够在自己喜欢的领域发光发热,同时也能够尊重和欣赏其他领域的人们。

社会也应当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职业的良好氛围。通过媒体宣传、教育活动等方式,让孩子们从小就明白,职业没有高低之分,只有分工不同,每一个为生活努力、为社会做贡献的人都值得尊敬。

莫让职业歧视误导孩子的未来,让我们共同努力,为孩子们创造一个充满尊重与包容的成长环境,让他们能够以平等、公正、尊重的眼光看待这个世界的每一份职业,从而成长为有爱心、有责任感、有正确价值观的人。


 观点一

应当教育孩子 尊重每一份职业

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我们致力于为他们灌输积极的价值观和广阔的视野,然而,不经意间,“职业歧视”的观念却可能悄然侵蚀他们纯真的心灵。这种现象必须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我们应坚决地对诱导孩子职业歧视的行为说“不”。

孩子就像一张白纸,他们对世界的认知和理解很大程度上源于身边的人和环境。当他们听到成年人对某些职业的不屑言论,或看到社会对某些工作的偏见态度时,很容易受到影响,从而在内心深处种下职业歧视的种子。比如,认为清洁工的工作是“低等”的,因为工作又脏又累;觉得快递员的工作不“体面”,没有地位和前途。但这些看法是何等的狭隘和短视!

每一份职业都有其独特的价值和意义。清洁工们用自己的双手维护着城市的整洁,为我们创造了舒适的生活环境;快递员们风雨无阻地穿梭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将物品及时送达人们手中,给我们带来了便捷。正是这些看似平凡的工作,共同支撑起了社会的正常运转。如果没有他们的付出,我们的生活将会陷入混乱和不便。

诱导孩子职业歧视,会严重限制他们的思维和未来的发展。当孩子对某些职业存在偏见时,他们可能会关闭探索这些领域的大门,错失可能适合自己的发展机会。而且,这种歧视观念一旦形成,很难改变,会影响他们在社会中的人际交往和合作,让他们难以尊重和欣赏他人的劳动成果。

我们应当教育孩子尊重每一份职业,理解劳动的价值。无论是在高楼大厦里的白领,还是在田间劳作的农民;无论是救死扶伤的医生,还是默默奉献的志愿者,每一个努力工作的人都值得尊重和赞扬。让孩子们明白,职业没有高低贵贱之分,只有社会分工的不同,每一个行业的人都在通过自己的方式为社会的进步做出贡献。

家长和教育者们要以身作则,用自己的言行向孩子传递正确的职业观念。鼓励孩子去了解不同职业的工作内容和意义,培养他们的同理心和包容心。同时,社会也应当营造一个尊重劳动、尊重职业多样性的良好氛围,让孩子们在健康的环境中成长,树立积极、平等的职业观。

让我们携手努力,不要诱导孩子职业歧视,为孩子们的未来撑起一片广阔、平等、充满尊重与包容的蓝天,让他们能够自由地追逐梦想,拥抱丰富多彩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