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综合总第186期 >2025-01-07编印

SOLO分类理论下 评价框架的建构与应用 ——以《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
刊发日期:2025-01-07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太原市小店区恒大小学校  康贤丽

《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明确指出,要充分发挥评价的诊断、激励和改善功能,促进学生发展和改进教师教学。要对学生核心素养的综合发展状况进行评价,兼顾学生学习态度、参与学习活动的程度以及对课程内容的理解应用水平;要着重评价学生在日常生活与学习中表现出的思想政治素养、道德品行、法治观念,以及在真实情境与任务中运用所学知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时表现出的核心素养发展综合水平[1]。学业质量标准的建立是一核心素养为基础有机整合课程内容,实现行为表现的可测性,为教学提供了操作性依据[2]。本文以《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例,谈谈素养导向的大单元整体教学实践中评价框架的建构过程及运用,以发挥以评促学、以评促教、以评育人的功能。

一、制订指向核心素养的表现性评价框架

学业质量标准是以核心素养为主要维度,结合课程内容,对学生学业成就具体表现特征的整体刻画[3]。这就要求我们建立评价框架需要基于单元核心素养的整体把握:首先立足单元核心素养,分析本课时所指向的学习主题、教学目标;其次从“学”的视角确定课堂层面的学习目标;最后对学生学习行为表现作具体的,可观察的刻画,形成表现性评价框架。

1.确定核心目标,作为评价依据

《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为五年级上册《道德与法治》第四单元“骄人祖先 灿烂文化”中的第一课,属新课标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着重培养学生的价值取向、家国情怀等,指向政治认同、责任意识等核心素养。依据新课标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与革命传统教育”主题的第三学段(5-6年级)的教学提示确定核心目标:通过小组活动探寻汉字踪迹,了解中华民族汉字的发展历史,知道汉字熔铸着祖先的智慧和灵感,承载着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形成文化自信和文化自觉,达成政治认同。

2.核心目标具体化,厘清评价要素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当代中国精神的集中体现,它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人类文明优秀成果相承接[4]。《美丽文字 民族瑰宝》展示了文字的多样性、汉字发展的不同阶段及其字形特点,表现出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热爱。本课核心目标具体化为:第一,了解汉字起源,知道早期汉字是我们的祖先在观察大自然和劳动体验中创造的;第二,观察发现古汉字的特点,尝试理解汉字与历史文化的关系;第三,根据不同时期汉字的笔画特点梳理出汉字发展的不同阶段,形成对汉字古老性和优美性的整体理解;第四,能够深入理解汉字的文化内涵和历史价值,提出自己的见解和思考,初步建立文化自信。

3.划分水平层次,建构评价框架

本节课结合SOLO分类理论对学业质量标准的行为表现从低到高划分为五个不同的水平层次,建构起指向政治认同和责任意识的表现性评价框架。(表1)


论文2.jpg

二、评价框架的运用

课程目标是“教-学-评”一致性的前提和灵魂,目标是目的地,教学是交通工具,评价是导航仪[5]。

1.课前,依据评价框架设计前测

对照评价框架设计前测,精准把握学习起点,了解学生当前学情,从而指导学习任务的设计。我们对五年级某班46名学生进行摸底,布置了前测,检测学生对中国文字多样性和汉字的演变历程的了解(表2)。

论文888-8.jpg

在了解学生学习起点的基础上,进而设计出达成目标的核心任务,以及教师需要以怎样的方式帮助达成。

2.课中,探究任务支持水平发展

以活动三“探踪迹——汉字的发展经历了哪些阶段”学习活动为例(图1),梳理完成汉字发展的时间轴。

论文4.png

 在“教学评一致”理念下建构的指向核心素养的评价框架,有助于核心素养真正落地。

参考文献:

[1][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4,43,17.

[2][4][5]韩震,万俊人.义务教育道德与法治课程标准(2022年版)解读[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22:203,210-211,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