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小店区恒大小学 常志承
【案例背景】
随着新一轮课改的持续推进, 在以评促学、以评促教这个问题上,大家在认知层面已达成高度共识。如何“以评促学、以评促教”成为广大一线教师广泛关注的问题。本文以运算教学“分数与整数相乘”为例,拟从“任务助学,分层促学,评价提学” 这一视角,给出一些思考和实践。
【案例描述】
(一)教学内容
苏教版义务教育教科书《数学》六年级上册第28~29页例1和“练一练”、第32页练习五第1~5题。
(二)教学片段
师:数学离不开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我们来看下面的情境,齐读。怎样列式?
生:十分之三×3.
师:为什么用乘法计算?
生:三个十分之三相加。
师:看来分数乘法和整数乘法的意义是一样的,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都可以用乘法来计算。怎样计算呢?有的同学想到了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同学想到了两种,请你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
生:独立思考。
师:课前同学们已经就这样的问题进行了研究,老师收集了几位同学不同的作品,我们一起去看看,要求:独立思考,组内交流。1.他们是怎样算的?2.这3种不同的算法之间有怎样的联系?为了交流的方便,我们记为1号、2号、3号。听明白了吗?研究这两个问题,大致需要多长时间?
展示:
师:我们先来看1号作品。1号同学是怎样算的?
生:1号作品是用画图的方法来计算的。十分之三表示把单位一平均分成10份,取这样的三份,乘3表示取这样的9份,就是十分之九。
师:1号同学是用什么方法来计算的?
生:画图
师:很善于总结,画图的依据是什么?
生:分数的意义。
师:2号同学呢?
生:2号同学是用加法来计算的?3个十分之三相加,就是十分之九。
师:3个十分之三相加怎样计算?
生: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师:这样吗?3+3+3也就是3×3。好了,2号同学是用加法来计算的,加法依据的是什么?那3号同学是用什么法来计算的?
生:乘法。
师:乘法怎样计算?你来说。
生:分母不变,分子乘3听懂了吗?有疑问吗?
生: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乘3。
师: 听懂了吗?听懂了什么?为什么分母不变,分子乘3呢?
生:结合图来看,平均分的份数不变,每次取3份,3×3=9,一共取了9份。
师:你觉得他讲的怎么样?
生:直观形象。
师:评价的很到位,正如我国著名的数学家华罗庚所说:数形结合百般好,隔离分家万事休。
掌声送给他,结合图能帮助我们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还可以怎样理解?
生:结合加法来理解。3乘十分之三就表示三个十分之三相加,三个十份之三相加等于十分之三乘3等于十分之九。
师:结合2号同学的作品来理解乘法计算的道理,掌声送给他。还可以怎样理解?
师:能站在不同的角度来思考乘法计算的道理,掌声送给我们自己。当然,我们还有同学是这样想的?可以吗?
生:可以。
师:他是怎样计算的?
生:把分数转化成小数来计算的。
师:这样可以吗?
生:可以。
师:结合具体情境来思考,值得赞赏。这样可以吗?
生:不可以。
师:为什么不可以?
生:分母不能乘3。
师:为什么分母不能乘3?
生:平均分的份数不变。加法分母不变,分子相加。
【案例反思】
启示与思考:
分数的计算教学与整数、小数的计算教学相同,分数乘法的计算同样贯彻《标准》提出“让学生在现实情景中体会和理解数学”的理念,通过实际问题引出计算问题,并在练习中安排一定数量的解决实际问题的内容,以丰富练习形式,加强计算与实际应用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和能力。分数乘整数是?分数乘法?单元的第一课时内容。在学习分数乘整数之前,学生已经掌握了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分数的意义和性质以及分数加、减法的计算等知识。本课教学的主要任务是理解分数乘整数的意义,掌握分数乘整数的计算方法。进一步沟通整数乘法、小数乘法和分数乘法的计算道理:计算、计算,就是在数一数、算一算有多少个计数单位。从而整体建构知识体系,思维品质得到提升。那么如何促进学生有效学习?
(一)课前预习,任务助学
建构主义学习理论强调:学生的学习活动必须与任务或问题相结合,以探索问题来引导和维持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动机,创建真实的教学环境,让学生带着真实的任务学习,以使学生拥有学习的主动权。学生的学习不单是知识由外到内的转移和传递,更应该是学生主动建构自己的知识经验的过程,通过新经验和原有知识经验的相互作用,充实和丰富自身的知识、能力。本课基于学科核心素养、课标、教材、学情分析设计分数乘整数课前学习单,课前下发学习任务,突破课堂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学习延伸到课前,学生在真正进入课堂前,对本课学习内容有了梗概的了解、认知。降低学生听课的难度,减少知识的障碍;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增强自学的能力,养成自学的习惯。
(二)课中对比,分层促学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指出:“让学生感受和体验数学知识产生、发展和应用过程,启发学生从现实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善于独立思考,使数学学习成为再发现、再创造的过程。”教学中直奔主题进行汇报:出示题目,列式解答。要求学生继续进行思考:有的同学想到了一种方法解决问题,有的同学想到了两种,请你再想一想,还有没有不同的方法?在此基础上,展示学生不同的作品,沟通不同方法之间联系、区别,学生通过观察、对比、抽象分数乘整数的算法、明晰算理。
(三)错例展示,评价提学
质疑能力是指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早在20世纪30年代陶行知就言简意赅地说,创造始于问题,有了问题才会有思考。而六年级学生能自觉地意识到自己学习中存在的各种疑难和困惑,能够在教材上或练习题中质疑问题。本课依托学习单,收集学生错误作品,在理解并掌握分数乘整数算法、算理的基础上,展示学生错误作品,通过生生、师生之间的交流互动、评价,在思辩中提升学生的认知。有效互动、评价成为思考的动力,教师及时捕捉这些生成促进学生进一步的思考,学生的思维向纵深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