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社教总第201期 >2025-05-13编印

塑造良好饮食习惯的关键路径
刊发日期:2025-05-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河南淇县桥盟街道办事处大洼中心小学 杨媛媛 侯佳林

在2024年国家卫健委公布儿童肥胖率突破20%的背景下,小学食育成为解决饮食健康危机的重要手段。本文基于行为心理学理论,构建“认知——实践——文化”三维模型,通过课程创新、家校协同、环境重构三大路径,探索培养儿童健康饮食习惯的策略,为健康中国战略提供教育方案。

一、小学食育的时代价值重构

(一)生理发展的奠基工程。《中国居民营养与慢性病状况报告2023》显示,6-12岁儿童日均钙摄入量仅达标准值63%,缺铁性贫血患病率高达15.6%。锌、维生素B族等营养素缺乏直接影响儿童脑发育与认知功能。科学的食育课程可使学生膳食均衡率提升42%,对儿童生理发展意义重大。

(二)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中华传统饮食文化蕴含“五谷为养”“饮食有节”等智慧,通过食育传承这些理念,有助于增强学生文化认同感。

二、当前食育实施困境解析

(一)认知体系的结构性缺失。调查显示,73%的教师缺乏系统营养知识,58%的家长存在“高蛋白=高营养”误区。小学生对“隐性糖”认知正确率仅21%,对反式脂肪酸危害认知度不足15%,导致“营养过剩”与“营养不良”并存。

(二)课程实施的形式化倾向。现有食育内容分散于多学科,缺乏系统性。广州某小学食育课83%为理论讲解,实践环节仅占17%,难以实现行为转化。

三、系统化食育实施路径构建

(一)认知重构:开发多维课程体系。学科融合课程:科学课解析食物营养成分,语文课诵读饮食文化经典,美术课设计健康食谱手抄报,实现食育多学科渗透。

主题实践课程:大洼中心小学推行“21天习惯养成计划”,引导学生记录饮食日记;依托劳动实践基地,让学生体验种植到烹饪全过程,塑造饮食行为习惯。

(二)行为干预:构建家校协同机制。发放《家庭食育手册》指导膳食搭配,推行“三个一” 工程(每日一句营养口号、每周一次家庭食谱讨论、每月一次厨房实践)。学校建立“食育银行” 积分制度,将光盘行动、营养知识竞赛纳入评价体系。

(三)文化浸润:营造健康饮食生态。环境育人:大洼中心小学打造种植区、食堂食育海报墙、班级黑板报等,让学生在校园环境中感受食育文化。

榜样示范:教师以身作则践行“光盘行动”,学校定期评选“食育小标兵”,发挥榜样带动作用,形成良好食育风气。

四、实践成效与模式创新

大洼中心小学实施食育后,学生挑食浪费现象显著减少,超90%学生做到“光盘”,蔬果接受度提高;营养知识知晓率从不足50%提升至85%以上。

模式创新方面,学校开创体验式学习,通过校内种植园让学生亲历食物生长;推进课程融合,将食育融入多学科教学,实现全方位渗透。

五、未来发展建议

教学上,利用短视频、微课堂等新媒体传播饮食知识,开展美食制作、食材辨认等实践活动;学校管理上,完善食堂膳食搭配,建立科学食育评价机制;同时强化家校社协同,共同营造良好饮食环境。

结语

小学食育赋予儿童选择健康生活的能力。当营养知识转化为日常饮食选择,种植体验升华为食物敬畏,才能实现从“吃饱”到“吃好”的跨越,筑牢民族健康根基。


河南省教育科学规划2024年度专项课题《农村小学生健康饮食行为习惯的培养策略研究》成果+课题批准号2024JZX0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