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6:社教总第201期 >2025-05-13编印

强基固本筑堡垒 创新提质促发展 ——新时期民航央企提升党支部“三会一课”质效的路径探析
刊发日期:2025-05-13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 中国东方航空股份有限公司山东分公司 于嘉慧

在全面从严治党的新形势下,民航央企作为国家重要战略力量,肩负着保障航空安全和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双重使命。党支部作为党的基础组织,其组织生活质量直接关系到企业发展的政治保障和核心竞争力。当前,民航系统在落实“三会一课”制度过程中仍面临形式化倾向、实效性不足等现实困境,亟需探索创新路径,提升制度效能,使其真正成为强化党建引领、破解发展难题、凝聚奋进力量的核心阵地。

一、“三会一课”提质增效的时代价值

1.筑牢政治建设“生命线”的核心载体。民航业作为国家战略性产业,是国家安全和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保障。当前,我国正加快从民航大国向民航强国迈进,行业政治建设面临新的更高要求。党支部作为基层战斗堡垒,必须通过高质量的“三会一课”强化政治引领,确保民航队伍始终在思想上、政治上、行动上与党中央保持高度一致。特别是在保障航空安全、应对突发事件、服务国家重大战略等关键领域,更需要通过“三会一课”强化政治意识,切实守好“空中门户”。

2.破解党建业务“两张皮”的有效途径。“三会一课”是基层党支部开展党内活动的重要组织形式,是推进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融合的重要抓手。高质量的“三会一课”能够搭建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通过聚焦安全主业、运行效能、队伍建设等痛点难点,使“三会一课”成为解决实际难题、优化管理机制、提升服务品质的重要载体,切实将党的政治优势转化为企业治理效能,为民航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

3.铸就民航安全“压舱石”的实践平台。民航业的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政治坚定、作风过硬、能力突出的党员队伍。高质量的“三会一课”不仅是思想教育的阵地,更是锤炼党性、提升本领的实践平台。通过系统化的理论学习、案例研讨和实践锻炼,引导党员在安全生产、技术创新、应急处突等关键环节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确保民航队伍在复杂形势下始终保持高度的政治自觉和职业素养,为民航持续安全发展提供坚实的人才支撑。

二、“三会一课”实践落地的瓶颈制约

1.形式主义问题突出。个别基层党支部存在“为开会而开会”的现象,组织生活流于表面化、程式化。在党性教育方面,“三会一课”内容与民航安全运行、航班正常性提升、服务质量改进等核心业务需求结合不紧密,缺乏针对性和层次性,学习成效未能有效转化为推动工作的具体实践。

2.考核机制不够科学。大多数基层党组织对“三会一课”的考核仍以“次数达标”、“记录完整”等硬性指标为主,缺乏对学习成效、问题解决、能力提升等软性指标的动态评估。特别是在民航安全领域,未能将“三会一课”成效与安全绩效、风险管控等核心业务指标挂钩,激励约束机制不健全,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不充分。

3.创新不足影响实效。个别基层党支部在“三会一课”的组织策划和内容安排上创新力度不够,未能充分结合行业特点开展情景教学、案例研讨,与新时代民航党员队伍建设要求存在差距。在互动形式上,缺少结合航班延误处置、特情处置推演等业务场景的沉浸式实训,特别是在智慧民航建设背景下,对VR/AR技术、数字孪生等新手段应用不足,党员参与积极性不高。

三、“三会一课”质效提升的路径探索

1.突出需求导向,优化教育内容针对性。紧密结合党员思想实际和工作需求,建立“菜单式”学习内容供给机制。区分不同领域、不同岗位党员特点,将党的创新理论融入安全运行、服务提升等核心业务场景,重点解决“三基”建设、风险管控、应急处置等一线难点问题,确保学习内容既符合政治要求又契合运行实际。

2.创新形式载体,增强组织生活吸引力。积极运用“互联网+”思维,打造线上线下融合的学习平台。推行“情景模拟”、“案例教学”、“互动研讨”等新型组织生活方式,探索“微党课”、“主题党日+”等创新形式,利用机场、运控中心等生产场所和红色教育基地开展沉浸式教学,提升“三会一课”感染力。

3.完善考核机制,构建科学评价体系。结合民航安全运行指标和党建工作要求,建立“基础规范+创新成效”双维度考核体系,将“三会一课”出勤率、参与度、问题解决率等量化指标纳入基层党组织考核指标,与安全生产奖惩、干部晋升任用、党组织评优评先联动挂钩。同时,引入党员满意度测评,形成双向互动的质量反馈机制。

4.强化培训指导,建强党务工作队伍。以《2024-2028年全国党员教育培训工作规划》的贯彻落实为契机,分层分类开展“政治能力+业务技能”双提升培训。建立“1+N”导师制(1名资深党务干部带教N名新进党务人员),在飞行、客舱、地服、机务等关键领域培育复合型党务骨干,定期组织“党建+安全”跨岗位实训,确保党务工作者既懂“党言党语”又通“行话行标”。

5.注重融合互促,服务改革发展大局。坚持围绕中心抓党建,以“三会一课”为载体,搭建“党建赋能安全”实践平台,将组织生活嵌入航班换季、重大保障、新技术应用等业务场景。建立“党建创新实验室”,通过党员突击队、跨部门课题协作等方式,推动“三会一课”成果直接转化为安全运行效能和服务品质提升,形成具有民航特色的“红色引擎”工作模式。

四、结语

提高“三会一课”质效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理念创新、方法创新和机制创新相结合。民航央企要立足行业特点,在破除形式主义上下功夫,在创新方式方法上求突破,在服务中心工作上见实效。通过优化内容、创新形式、强化考核、加强培训、融入中心等举措,推动“三会一课”从“有形覆盖”向“有效覆盖”转变,从“纸面达标”向“价值创造”跃升,真正发挥其在企业改革发展中的核心作用,为民航业高质量发展提供坚强政治保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