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1:新闻总第199期 >2025-04-22编印

展望数字化教育的广阔走向与无限空间——解码《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重点任务与创新举措
刊发日期:2025-04-22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策划  刘田茵

阅读提示:在数字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浪潮中,教育领域的数字化转型已成为全球教育变革的核心趋势。近日,教育部等九部门联合印发的《关于加快推进教育数字化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以前瞻性的战略眼光和系统性的规划布局,为我国未来教育数字化发展指明了方向。这份涵盖七大板块、22条政策举措的纲领性文件,不仅回应了教育现代化的时代需求,更承载着推动教育公平、提升教育质量、培养创新人才的重要使命。深入剖析《意见》的重点任务与创新举措,对于把握教育数字化发展脉搏、推动教育领域深层次变革具有重要意义。


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平台资源布局:

构建教育数字化枢纽 

(一)“四横五纵”架构重塑教育资源生态 

《意见》提出的完善国家智慧教育“四横五纵”平台资源布局,旨在打造一个覆盖全学段、全领域的教育资源集成枢纽。以国家智慧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为核心,横向贯通基础教育、职业教育、高等教育、终身教育四大领域,纵向整合德智体美劳五大教育版块。这一架构打破了传统教育资源分散、壁垒林立的局面,通过统一入口、资源共享、数据融通的方式,实现教育资源的高效配置与精准供给。

在实践层面,国家平台已积累了丰富的教育资源。例如,基础教育板块汇聚了全国优质中小学课程资源,涵盖课程教学视频、教学课件、习题题库等;职业教育板块整合了职业技能培训课程、企业实训案例等资源,助力培养高素质技术技能人才;高等教育板块则收录了众多高校的精品课程、学术讲座等内容,为学生自主学习提供广阔空间。未来,随着“四横五纵”布局的不断完善,这些资源将实现更深度的整合与优化,形成一个互联互通、协同发展的教育资源生态系统。

(二)多方协同共建精品资源库 

《意见》鼓励各地各校、行业企业发挥优势开发精品资源,构建起“政府引导、多方参与”的资源建设模式。地方教育部门可以结合本地特色,开发具有地域文化特色的课程资源;学校能够根据自身办学优势,打造个性化的校本课程;行业企业则可以将实际工作场景、前沿技术等融入教育资源,增强教育内容的实用性和实践性。 

例如,在职业教育领域,一些企业与职业院校合作开发虚拟仿真实训课程,通过虚拟现实技术模拟真实工作环境,让学生在虚拟场景中进行实践操作,提升职业技能。在基础教育领域,部分学校开发了基于项目式学习的数字化课程资源,引导学生通过探究性学习解决实际问题,培养创新思维和实践能力。这种多方协同的资源建设模式,将有效提升教育资源的质量和多样性,满足不同学生的个性化学习需求。

 

升级国家平台公共服务功能:

打造教育服务“一网通办” 

(一)优化教育服务流程,提升办事效率 

持续升级国家平台公共服务功能,推动“高效办成一件事”,是《意见》的重要目标之一。通过扩大教育公共服务“一网通办”事项,将招生入学、考试评价、学籍查询、学历学位认证等高频服务事项整合到国家平台,实现线上一站式办理。这一举措极大地简化了办事流程,减少了学生和家长往返奔波的时间和成本。

以招生入学服务为例,以往家长需要在多个部门、学校之间提交材料、办理手续,流程繁琐且容易出错。而在国家平台实现招生入学“一网通办”后,家长只需在线提交相关材料,系统将自动进行审核和匹配,大大提高了招生工作的效率和透明度。同样,学历学位认证、教师资格查询等服务也实现了线上即时办理,为用户提供了便捷高效的服务体验。 

(二)精准服务就业与留学需求 

《意见》提出优化国家大学生就业服务平台,为大学生实习就业和行业企业招聘搭建桥梁。通过整合就业市场信息、企业招聘需求和学生求职意向,利用大数据分析实现精准匹配,提高就业服务的针对性和有效性。平台还可以提供职业规划指导、就业技能培训等增值服务,帮助大学生提升就业竞争力。

在出国留学服务方面,《意见》提出优化出国留学全程在线服务,涵盖留学申请、签证办理、行前指导等环节。通过数字化手段,实现留学信息的实时更新和共享,简化留学手续办理流程,提升留学服务的便捷性和安全性。例如,一些国家平台已开通留学政策解读专栏、留学经验分享社区等功能,为留学生提供全方位的服务支持。


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

打通教育终身化通道

(一)夯实终身学习基础设施 

加快构建终身学习公共服务体系,首先要加强学习型社会数字基础设施建设。《意见》提出推动构建泛在可及的终身教育体系,通过建设国家学分银行、出台资历框架标准等举措,打破学历教育与非学历教育之间的壁垒,实现学习成果的互通互认。

 国家学分银行作为终身学习体系的核心支撑,将建立统一的学习成果认证标准,学生在不同阶段、不同形式的学习成果都可以存入学分银行,根据需要进行转换和积累。例如,在职人员参加职业技能培训获得的学分,可以与学历教育学分进行兑换,为其提升学历提供便利。这种机制将激励人们在一生中持续学习,不断提升自身素质和能力。

(二)创新终身学习模式与机制

《意见》提出探索建立基于学分制的终身学习学历学位授予机制,建设新形态国家数字大学,为终身学习提供制度保障和平台支持。新形态国家数字大学将突破传统大学的时空限制,通过线上课程、虚拟教学等方式,为学习者提供灵活多样的学习方式。

同时,《意见》强调完善国家开放大学体系,建好国家老年大学,满足不同群体的学习需求。国家老年大学通过开设丰富多样的线上课程,如文化艺术、健康养生、信息技术等,让老年人在家就能享受优质的教育资源,丰富晚年生活。这些创新举措将推动终身学习理念深入人心,构建起全民学习、终身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

 

推动教育教学数字化变革:

开启智能教育新时代 

(一)课程与教材的智能化升级

推动课程、教材、教学数字化变革是《意见》的核心任务之一。通过完善知识图谱、构建能力图谱,深化教育大模型应用,将人工智能技术融入教育教学全要素全过程,实现课程体系、教材体系、教学体系的智能化升级。

在课程体系方面,人工智能技术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特点和需求,自动生成个性化的课程方案,实现精准教学。例如,通过分析学生的学习数据,系统可以判断学生的知识薄弱点,推荐针对性的学习内容和练习题目。在教材建设方面,《意见》提出制定数字教材建设和管理指导意见,研发示范性精品数字教材。数字教材不仅包含文字、图片等传统内容,还可以融入动画、视频、互动游戏等多媒体元素,增强教材的趣味性和吸引力。

(二)教学组织形态与学习方式创新 

探索建设云端学校、智造空间、未来学习中心等新型教学组织形态,是推动教育教学变革的重要举措。云端学校通过线上教学平台,实现优质教育资源的跨区域共享,让偏远地区的学生也能享受到一线城市的优质教育。智造空间则将3D打印、机器人编程等先进技术引入教学,培养学生的创新实践能力。

《意见》还提出构建“一站式”数智学生社区,通过智能学伴、数字导师等探索人机协同教学新模式。智能学伴可以陪伴学生学习,解答学习疑问,提供学习建议;数字导师则可以根据学生的学习情况,进行个性化的学习指导和评价。这些创新举措将促进学习方式从被动接受向主动探究转变,提高教育教学效率和质量。

 

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

培育数字时代人才

(一)构建数字素养培育体系 

以师生为重点提升全民数字素养与技能是教育数字化的重要目标。《意见》提出制定完善师生数字素养标准和人工智能应用指引,建立大中小学衔接的数字素养培育体系,并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

在基础教育阶段,学校通过开设信息科技课程、开展数字化实践活动等方式,培养学生的数字意识和基本操作技能。在高等教育阶段,高校加强人工智能通识课程建设,培养学生运用数字技术解决复杂问题的能力。同时,通过将数字素养纳入综合素质评价,引导学生重视数字技能的学习和提升。 

(二)强化教师数字能力建设 

教师是教育数字化的关键力量。《意见》提出深化人工智能助推教师队伍建设行动,将数字素养融入教师教育课程体系,建立轮训制度,提高教育管理干部、学校管理者数字素养。 

通过开展教师数字素养培训,帮助教师掌握人工智能教学工具、数字化教学方法,提升信息化教学能力。例如,一些地区开展了“人工智能+教师”培训项目,通过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方式,培训教师运用教育大模型进行教学设计、作业批改等,取得了良好的效果。同时,加强教育管理干部的数字素养培训,有助于提升教育管理的科学化、智能化水平。(下转C2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