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寿阳县第一中学校历史 杜敏 杜娟
历史学科以“史论结合”为本质特征,史料作为连接过去与现在的桥梁,是历史教学的核心载体。新课标强调“史料实证”核心素养的培养,要求学生通过解读史料形成“史由证来、论从史出”的思维范式。英国历史教育专家汤普森在《理解历史》中指出,历史学习的核心在于“探究过程与方法”,而非单纯的史实记忆。基于此,结合我校教学实际,从现状反思、路径探索与案例实践三方面展开思考。
一、史料教学的现实困境
当前高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的价值尚未得到充分释放,主要存在三方面问题:
1.教师层面:史料运用的专业性有待提升
部分教师对新课改理念理解停留在表面,课堂仍以教师讲授为主,学生被动接受史料结论。史料选取存在两大误区:一是盲目堆砌多样化史料(如文学作品、野史),忽视对史料真实性的甄别;二是割裂教材与史料的关联,舍弃课本中“名家史论”“知识链接”等优质资源,导致学生对教材核心观点理解断层。教研活动中,针对“史料解读能力培养”的专题研究不足,未能形成系统性教学策略。
2.学生层面:史料解读的工具理性与价值理性失衡
课堂上,中下等学生因史料阅读难度大、问题设计缺乏梯度,容易产生畏难情绪,参与度低;课后作业中,普遍存在“重选择、轻材料”的倾向,将史料题视为得分工具,而非理解历史的路径。学生习惯“跳读”教材文本,缺乏对史料进行归纳、对比的意识,误将“提炼答题术语”等同于“史料解读能力”,忽视史料作为历史研究方法的本质价值。
3.技术融合层面:数字化工具的浅层应用
尽管部分教师尝试通过GIS地图、历史影像等技术手段呈现史料,但多数停留在“可视化展示”阶段。例如,在分析“鸦片战争英军路线图”时,未引导学生利用时间轴工具梳理事件脉络,或通过数据表格对比不同史料中的记载差异,技术未能深度赋能史料的探究性学习。
二、史料教学的优化路径
针对上述问题,需以“史料实证”素养为导向,构建“选—读—思—用”四位一体的教学体系:
1.锚定史料属性,筑牢实证根基史料选取需遵循“三重筛选”原则:
(1)辨真伪:明确区分文献史料(如史书、档案)、实物史料(如文物、遗址)与口述史料(如回忆录)的信度差异,避免将《封神演义》等文学作品作为商代历史的直接证据。
(2)重教材:充分挖掘新教材中“学思之窗”“问题探究”模块的史料价值。例如,《中外历史纲要》中引用的王国维“二重证据法”论述,可直接用于指导学生辨析甲骨文与传世文献的互证关系。
(3)分层次:针对基础薄弱学生,优先选用内容直白、与教材知识点强关联的史料;对高阶学习者,可引入观点冲突的史料(如不同学者对辛亥革命的评价),培养批判性思维。
2.设计梯度问题,激活思维进阶
史料解读的核心是“以问题为引导,以证据为支撑”。教师可采用“三阶设问法”:
(1)基础层:提取显性信息(如“凤鸟纹爵的材质与装饰特点是什么?”);
分析层:关联历史背景(如“为何西周中期青铜爵的使用逐渐减少?”);
思辨层:形成历史解释(如“礼器的等级化如何反映西周社会结构?”)。
例如,在分析《史记·商君列传》与秦简《秦律》关于商鞅变法的记载时,通过对比设问,引导学生理解“正史记载”与“出土文献”的互补性。
3.多元史料互证,建构历史认知
图像史料的深度挖掘:除教材插图外,可引入考古报告、历史地图等资源。如讲解“丝绸之路”时,结合敦煌壁画中的商旅图与沿线出土的波斯银币,让学生从视觉与实物双重证据中理解中外交流。
实地资源的跨界整合:组织学生参观当地历史遗址(如山西晋商大院),撰写考察报告,将实物史料与文献记载结合,形成“史料搜集—实地验证—逻辑推理”的完整探究链。
数字技术的深度融合:利用在线平台(如“国家博物馆数字展厅”)开展虚拟文物考察,或通过MindMaster制作史料关系图,可视化呈现“史料类型—可信度—佐证观点”的关联结构。
4.渗透史学方法,培育学术思维
在课堂中渗透基本史学方法:史料辨伪:通过对比《荷马史诗》与考古发现的特洛伊遗址,讲解“多重证据法”;史论关系:以“中国古代经济重心南移”为例,要求学生用《宋书·食货志》记载与唐代长沙窑瓷器出土数据支撑“经济重心南移推动手工业发展”的结论;
时空定位:训练学生在解读史料时首先标注时间(如“淞沪会战”地图中地理环境对战术的制约)。
三、史料教学的课例实践:以《中华文明的起源与早期国家》为例
教学片段:从“凤鸟纹爵”看西周礼制
史料呈现:展示西周凤鸟纹爵图片,提供文物基本信息(材质、年代、馆藏)及《周礼·春官》中“爵,礼器也,尊卑有别”的记载。
问题链设计:
①从器型(三足、双柱)与纹饰(凤鸟纹)推测其功能与象征意义;②结合西周分封制,分析“饮酒器分等级”与社会结构的关系;③对比商代青铜爵(多兽面纹)与西周凤鸟纹爵的纹饰差异,探讨周代“礼制”对商代“神权”的取代。
探究活动:小组合作绘制“商周青铜礼器功能演变表”,链接教材中“早期国家特征”知识点,形成“实物证据—制度分析—文明特征”的解读逻辑。
史料教学的本质是培育“证据意识”与“历史思维”。教师需从“知识传递者”转变为“探究引导者”,通过精选史料、巧设问题、技术赋能,让学生在解读中感受历史研究的严谨性,在论证中体会历史解释的多元性。唯有如此,才能让“论从史出、史论结合”的史学思维内化为学生的核心素养,实现从“解题”到“明史”的跨越。
参考文献
[1]张帆.高中历史史料研读(中国古代史卷)[M]. 中华书局,2022.
[2]方宇.指向学科关键能力生长的史料教学初探[J]. 历史教学,2024(03).
[3]徐蓝.历史核心素养统领下统编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写[J].课程·教材·教法,2019(09).
[4]汤普森(英).理解历史[M].教育科学出版社,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