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版:学术·作文总第89期 >2022-12-20编印

小学语文教学中思维能力的培养策略
刊发日期:2022-12-20 阅读次数: 作者:太原市小店区小店街道贾家寨小学校 任凌翔  语音阅读:

我们在学习、生活和工作中遇到问题时,常常会“想一想”,这个“想一想”的过程,就是思维。思维能力是整个智力的核心,参与并支配着一切智力活动。思维能力是理解力、分析力、论证力、概括力、判断力、推理力等能力的综合体现。一个人,够不够聪明,有没有智慧,主要就看他的思维能力强不强;一名学生,要让其聪明起来,智慧起来,最根本的方法就是培养他的思维能力。

在当前的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没有得到足够重视。语文教师在完成知识目标的同时,更要重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帮助学生建构语文思维能力发展体系。那么,教师需要采取哪些有效的教学策略,培养学生的语文思维能力,使他们成为学会思考,适应社会发展的创新人才呢?我思考有以下几种策略。

策略一、设置悬念,开启思维

“学贵有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这句古话说明,疑惑是启迪学生思维的重要方式。在语文教学中,我便常常有意识地结合教学内容设下悬念,让学生在思考和讨论中,开启自己的思维。

比如在讲《剃头大师》一课时,我让学生带着问题去进一步阅读这个故事。问题是:我们已经知道作者秦文君就是所谓的“剃头大师”,为什么说“自己”是“剃头大师”呢?设置这样一个疑问,让学生们边阅读边思考,并鼓励他们说出自己的看法。学生们各抒己见,有的说这个“大师”是说反话,有的说这个“大师”是调侃,有的说用这个“大师”做题目是为了让读者感兴趣……思维产生了相互碰撞,学生的分析能力也因此得到了锻炼。

分析一个词或一个短语的能力是阅读分析能力的基础,通过设置悬念,锻炼学生分析能力对思维能力的培养具有积极的强化效果。

策略二、追问生成,深化思维

追问是一门艺术。在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巧妙的追问可以让学生更准确,更深入地理解课文。像“她回答得好不好?”“其他同学还有吗?”这些流于形式的追问,对学生的思维没有促进作用。追问的设计要让学生突破“山重水复”,看到“柳暗花明”,让学生的思维“破茧重生”。

在讲《珍贵的教科书》一课时,我引导学生学习“争先恐后”一词:看!学生在“我去,我去”的喊声中表演着“争先恐后”。

我及时问道:“争先恐后是什么意思?”

学生们回答:“是争相向前,恐怕落后”。

这时,我感受到学生已经在设定情境中理解了“争先恐后”的意思,并且有能力运用了,在这样的情境中,教师是设计造句环节,还是“趁热打铁”,深入追问呢?我选择了后者。

我对小手举得最高的一位同学追问道:“你为什么要“争相向前,恐怕落后”呢?”这位学生顿时陷入思考,而且看到课堂上又陆续举起几双跃跃欲试的小手……

学生们回答:因为孩子们对教科书如饥似渴,因为孩子们都想完成光荣的任务,因为孩子们都想为大家服务……

教师从“理解文本词语”之问过渡到“感悟人物心理”之问——追问将思维引向深入,回答自然更贴近主题,语言更到位,内容更丰富;追问将思维引向深入,也为学生在后面的学习中,理解张指导员的牺牲,感悟教科书的珍贵,打下了情感基础。

策略三、迁移文本,拓展思维

叶圣陶先生说:“课文无非是个例子”。语文学习不能只限于停留在学习一篇又一篇的课文上,而要进行适当的文本迁移,这不仅能增加一些课外知识,打开学生的视野,还能有效拓展学生的思维。

在讲《示儿》一课,学习“但悲不见九州同”一句时,我带领学生体会“悲”的情感,大部分学生将“悲”理解为“诗人内心的悲痛”。可是“悲”又怎么能仅仅用“悲痛”去解释呢?它的内涵还有“环境的悲凉”“失去国土的悲愤”“收复失地的悲壮”……应该是百“悲”交集才对。于是我将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书愤》两首爱国诗引入课堂。学生通过朗读,理解诗中“迎凉”中的“悲凉”,体会“气如山”中的“悲愤”和“铁马秋风”的“悲壮”,将学生对诗人内心“悲”的理解迁移到同一类爱国古诗中,起到了深入理解文本、感悟思想的目的。

小学生缺乏变通能力,思维较单一,这是普遍存在的现象。在教学中,教师要舍得花费精力,精选相关文章,围绕同一主题,适时地引导学生多角度、多层次地思考,不断拓展思维,提升思维的广度。

策略四、巩固方法,积淀思维

思维积淀就是让一个人通过思维强化,逐渐形成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固定的思维习惯。强化学生特定的思维方式和固定的思维习惯,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一种途径。

在讲《亡羊补牢》这则寓言时,我引导学生将课文概括为一首小诗——叼走羊,在夜里,劝修圈,心不急。发现羊又少一只,结结实实把圈修。将简短的寓言再次浓缩,概括为更精炼的小诗,培养了学生的文章概括能力。但这只是一次概括能力的训练,并不能形成“概括”的思维品质,于是我在《揠苗助长》时,也同样用了将文章浓缩为“小诗”的概括方法——巴望禾苗快快长,想出办法昼夜忙,总算长高一大截,次日禾苗都死光”,让学生的概括能力再一次得到了培养。

思维能力的培养,主要目的是改善思维品质。思维品质的形成是一个固化过程,所以语文教师要重视强化学生的思维方式,培养学生的思维习惯,不断地进行螺旋式思维积累和沉淀。

课堂教学的进程,本质上说是师生思维共同活动的过程,也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过程。思维尽管看不见,摸不着,但是它有特点可找、有规律可寻。在语文课堂上,抓住提升学生思维能力这一重点,找到提升学生思维能力的有效策略,付之实践,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才会不断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