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第五实验小学 崔铮
由于小学年龄段的学生受年龄的限制对于比较抽象和庞大的本质问题接受起来有难度,所以将复杂的问题转化为真实的驱动性问题能更好地激发学生投入。而如何在小学阶段的项目化学习中设计高质量的驱动性问题是教师在实践中应当重视的问题。小学课堂教学进行项目式学习,教师的首要任务是为学生创设与教学内容相应的驱动性主题,以此作为开展教学活动的源头。在这个创设问题以及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生可以根据课堂所学的内容,围绕这个主题进行自主学习和探究,从而逐步解答学习过程中所产生的疑问,同时将其组成新的知识架构,进而不断增强语言的语用能力。
本文主要和大家分享交流关于项目化学习驱动性问题的两个方面,一什么是好的驱动性问题,二怎样设计出好的驱动性问题。
想要弄清什么是好的驱动性问题,我们就要清楚驱动性问题的概念。驱动性问题是一个项目的“心脏”,它是在项目的整个阶段或某个阶段的实施过程中,需要学生始终思考的问题。它兼具知识性与真实性,是一座可以连接学生学习兴趣与真实世界中知识的桥梁。驱动性问题就是将比较抽象的、深奥的本质问题,转化为特定年龄段的学生感兴趣的问题。它具有一定的宏观视野,展示一个适当的情境,驱动学生主动开展探究并根据目标进行实践。
我们看下面关于驱动性问题的一个例子,他们是关于《红楼梦》整本书阅读所提出的问题。修改之前的问题是:“在《红楼梦》中,你能围绕贾宝玉绘制出与他相关的人物关系图么?”修改之后问题设计为:“假如贾宝玉参加某次家宴,吃了野味,患上了新型冠状病毒肺炎,传染了五个人,最有可能被传染的五个人会是谁?请按传染的先后顺序列出这五个人,并说明理由。”不难看出在改变后的第二个驱动性问题,打通了名著阅读与真实生活的联系,把新冠的真实情境植入到《红楼梦》作品当中,让学生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梳理了贾宝玉与林黛玉、薛宝钗、贾母甚至袭人等人物之间的关系。这样的问题,因为创设了一个真实的情境,显得既有创意又贴近生活,既激发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又将学生带进了更加深广的思考空间。真实情境并非仅指现实生活中真实发生的事件,而是指所学知识能力的真实运用和在复杂情境中的真实思维。
所以说好的驱动性问题一定是符合驱动性概念的,并且它可以实现驱动性问题的价值,即驱动性问题贯穿项目过程,持续推动学习进程;驱动性问题关联各个学科,提供整合学习机会;驱动性问题引导学生实践,关注“做”背后的思考。
第二个方面怎样设计出好的驱动性问题?笔者认为首先要有意义。驱动性问题的设计首先要着眼于学生探究兴趣的激发,并赋予挑战的意义,能让学生在挑战中收获新知,还能在探究过程中通过解决驱动性问题获得学科知识并提高核心素养。如语文《竹节人》一课,关于童玩的传承,其驱动性问题可以是“传统童玩承载着太多美好的回忆,但是,随着科技的发展,那些好玩的传统童玩离我们渐行渐远,作为课间活动策划员,如何让传统童玩再现于我们的童年,并做好宣传推广?”良好的驱动性问题激励学生在协作、研讨中寻求答案,保障整个项目连贯、一致,并将探究中的各种观点结合起来,获取知识的建构与技能的习得,推动项目进程并获取成果。
其次是可行性。驱动性问题的设计要符合学生的年龄特点与知识能力水平,学生能够在问题的驱动下开展方案设计并能利用身边的工具、资源等执行方案。如设计一个“飞行承载器”不如设计一个“在大扫除中,制作一个卫生工具,实现高处玻璃清洁”的驱动性问题。
接下来是价值性。驱动性问题要体现课程标准所要求掌握的知识要点、关键概念,与能力相关的系列基础知识和技能,达成素养和知识的兼得,引发学生进行思考、辨析,产生迁移应用和创造的意义。如,《桥》一文,教学要解决的主要目标是理解面对灾难与生死时人所做出的抉择。驱动性问题为:老支书若参加感动中国人物评选,你是否会投他一票?请你为他撰写颁奖词。项目进程中教师引导学生抓住老支书面对洪水时的言行举止去深入感悟老支书的形象,对其将儿子推到最后的举动做出自己的价值判断,并能将自己对老支书抉择的理解与感动融入颁奖词的撰写之中。
另外还需要情境性。项目化学习的情境应联系学生的生活,与重要、真实世界的问题相关联,促进学生具有现实意义的学习。同时,情境应具有一定的复杂性。如在科学《水》一课中,教师提出“我们如何做一个节水宣传小卫士?”的驱动性问题。然而,这样的问题对于学生来说趣味性不足,其定位一般只是立足于节水知识的宣传,对于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进行节水教育过于普通,影响力不大。但是,如果用产品来驱动,将驱动性问题改为“作为一名节水小卫士,如何设计制作节水装置?”,不仅可以让学生明确问题解决的途径,更可以让学生在资料搜集、设计、创制的过程中认识水资源的重要性与节约用水的紧迫性,实现程序性知识背后的概念挖掘,并将这种理解迁移到其他情境中去,提高自身素养。
最后是道德性。在驱动性问题的指引下,学生能从个体生活、社会生活及与大自然的接触中获 得丰富的实践经验,形成并逐步提升对自然、社会和自我之内在联系的整体认识,增进了学生与社会的密切关系,不断提升学生的精神境界、道德意识和实践能力,使学生人格完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