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太原市育红幼儿园 张建英
太原古称晋阳,创造了灿烂的古代文化,而古代建筑尤为突出遍布全市各地,堪称一座“中国古代建筑博物馆”。结合我园课程《基于晋阳本土历史文化的大班幼儿戏剧主题活动创生研究》挖掘整理太原历史建筑文化、增强文化自信的教育实践项目,引发了孩子们对晋阳古建筑的关注与思考。不仅培养幼儿对传统艺术形式的审美能力,还在课程实践中激发幼儿对家乡古建筑的学习兴趣,珍视家乡文化遗产,增加幼儿对家乡文物的保护和传承传统文化的责任感。
活动缘起:
“晋阳古建筑”主题活动就要开始了,利用餐前活动,我和孩子们以讨论的形式唤醒幼儿对古代建筑的前期经验,我们谈论的话题是:
“在太原哪里见过古代建筑?”
“你眼中的古建筑是什么样子的?”
“关于古建筑你想了解什么?”
带着这几个问题,孩子们开始第一次寻访探究。与爸爸妈妈们一起查找资料收集,参观晋祠,还游览了钟楼街和太原古县城。
镜头一:
周一早晨孩子们一来到教室,就聊起参观古建筑的经历。
张胤轩说:“我周末去晋祠看到高高的门楼,是木头做的,还有好看的花纹。”
琪琪指着自己手中的任务单说:“我也最喜欢钟楼街的门楼,很大很高还很漂亮。”
依依也接着说:“我发现太原古县城里也有高高的门楼。”孩子们听了他们的对话,都好奇地探过头,想看看究竟啥叫门楼。
看到孩子们对门楼结构及造型颇感兴趣,我利用视频,和孩子们了解门楼的建筑结构及我们太原的古代门楼特点。
教师的思考:
1.让儿童站在课程的中央,这是幼儿园课程的原点和归宿。因此,在主题的每一个行进阶段,哪怕是前期的经验准备,我都做到“聚焦儿童”,将选择的权利还给孩子。有了前期的碰撞和讨论,幼儿才会怀着更多的激情与目的去调查、去走访探寻,从而获得关于古建筑更深刻的感知与体验。
2.孩子们爱思考、爱问、爱联想,更是大班孩子的学习特点。古建筑中的门楼是孩子们的兴趣点,所以,我并没有打断他们,而是和他们一同关注这个话题,并通过视频,让孩子们继续去探索、了解身边的门楼,感受家乡建筑艺术的魅力与智慧。
镜头二:
当孩子们对门楼有了解和认识后,我鼓励幼儿收集各种各样的门楼,并提供各种卡纸、彩笔、剪刀等学习用具,孩子们兴趣大增。这样,孩子们的艺术创作就开始了。
下午,孩子们都在安安静静的创作,这时张胤轩抬起头对我说:“老师,我看到门楼的屋顶都是翘翘的,可我不会画!”
“老师,我也不会!”很多孩子都跟着应和起来。
孩子们的作品,有的表现翘角时画的是“对钩”,有的直接画直线,于是我和孩子们欣赏门楼的图片,让孩子们学习细致观察:“你们看门楼的屋顶像什么?”
陈木易说:“像弯弯的钩子。”
张胤轩说:“像张开的翅膀。”
教师说:“你们能用动作表现出来翘翘的门楼屋顶吗?”
于是,孩子们有的将两个胳膊向上翘,有的两两一组组摆成门楼的造型……孩子们对门楼的屋顶有了更深刻的认识,自然在艺术表现上有了很大的突破。
一会儿孩子们陆续完成自己的作品,郑玉琦自主将门楼剪下来:“老师,门楼不都是站着的吗?这个站不起来啊!”
“想想能有什么办法让它站起来呢?”我反问道。
段天朗说:“用胶带纸粘在后面,把它粘在墙上!”
耿依依说:“可以后面粘一个硬纸板。”
看到孩子们各抒己见,我决定让孩子们回家和爸爸妈妈一起讨论是否有更好更方便的办法,带来分享给大家。
教师的思考:
1.在欣赏活动中,我与幼儿平等、对话式的双向交流,鼓励孩子将自己收集的门楼从建筑的造型、色彩、纹样方面分享,并尊重他们独特见解,让孩子们从自己的心灵世界出发同作品进行独特的对话,从而对门楼建筑有更深刻的了解。
2.门楼的屋顶一般都是向上翘的,孩子们对这种特殊的房屋造型很感兴趣,但在艺术表现形式上缺乏专业的技能技巧,然而幼儿美术教育中教师不应该试图教孩子们画画,更不应该把培养孩子的技能作为教学目标。所以我通过提问,鼓励幼儿用自己的身体语言来表现门楼屋顶,这样不仅可以体会屋顶翘翘的特征,更是一次勇敢的探索和创造,有助于幼儿艺术表现。
3.《评估指南》中指出:“相信孩子是积极主动、有能力的学习者。”面对孩子们在创作过程中遇到的“门楼站不起来”的问题,我没有急于给予答案,而是引发孩子对问题的思考,让他们自己尝试解决问题,带着问题去学习,培养幼儿主动学习的能力。
镜头三:
第二天罗佳宁拿来了自己的“成果”,并向大家介绍自己的方法:“我是先拿一根一次性筷子粘在门楼的后面,然后把筷子和门楼的背后用彩泥粘住,然后放在板子上,再用彩泥将门楼的腿和板子粘在一起,这样门楼就站起来了。”
罗佳宁介绍完后,大家醍醐灌顶。有了好办法,孩子们利用区域活动时间,将自己的门楼一个一个的“站”了起来。
教师的思考:
1.从罗佳宁的介绍可以看出,她语言发展很好,思路清晰,口齿伶俐,能清楚的讲述完整的事件过程。
2.同伴是学习的榜样,有了榜样的力量,孩子们的学习是积极主动的,这有益于提高孩子们的学习能力,让学习更有效、更有趣。
反思与感悟:
1.关注生活经验,积累儿童建筑绘画感性经验
艺术源于生活,在日常生活中教师应创造机会,开展师幼参观、写生及亲子游览等活动,让儿童能够与知觉的建筑物近距离接触,进行真实自由的对话。“建筑是一种凝固的音乐。”太原门楼是孩子们常见的,所以,源于生活的教育才是幼儿真正需要的教育,最好的学习也是在真实的情境中通过亲身体验与实践发生的。
2.关注儿童视角,注重儿童想象创造
儿童建筑画主要体现在运用线条、图形、色彩等要素创造性的表现建筑物的典型特征,以及建筑物与生活相关联的情感表达,并在这一过程中形成丰富自己的审美经验。如:当孩子们不会表现屋顶翘角时,教师引导幼儿用身体来表现,这样加深对建筑的理解,在与同伴合作的过程中还创意出丰富的不同组合元素、空间变化的造型,在这样有趣的活动下,孩子们创作出了既形似又神似的作品,让作品更具灵动和童趣。
3.关注情感教育,激发热爱家乡的情感
陈鹤琴先生提出:大自然、大社会都是活教材。丰富的文化资源为课程提供了优质的土壤。这一次“门楼”之行,最重要的不是知识和技能的获得,而是让孩子对自己的家乡有一种情怀。有了情怀,他才会去关注关注身边的人、事、物,他才会去爱生活,爱这个世界。这也是我们开展这个主题最终的立意所在。“门楼古韵”还在持续进行中,愿家乡情愫在幼儿心底扎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