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划 刘田茵
导 读:在幼儿教育领域,家园共育已成为促进孩子全面发展的关键模式。幼儿园与家庭携手合作,如同为孩子成长搭建起一座稳固的桥梁,能让孩子在不同环境中持续汲取成长的养分。然而,随着家园共育实践的深入,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逐渐浮出水面——家长隐私保护。在信息流通愈发便捷、教育场景日益多元的当下,尊重家长隐私成为家园共育良性发展的必要前提,对构建和谐、互信的家园关系起着决定性作用。
一个及其敏感的问题
家长隐私涵盖多方面内容,从基本信息层面看,包括家长的姓名、年龄、职业、联系方式等,这些是最直观且常用的个人标识。在孩子入园登记时,这些信息被幼儿园收集,用于日常沟通、紧急联络等,但倘若保管不善或被不当使用,就可能引发隐私泄露风险。例如,2019 年,上海某幼儿园发生一起信息泄露事件。一位家长在孩子入园后的一个多月内,频繁接到陌生推销电话,对方不仅知晓其孩子就读该幼儿园,还精准说出家长从事金融行业,近期正筹备换房事宜,明显源于孩子入园信息在某个环节被泄露,让家长生活受到无端骚扰,正常的工作与生活节奏被彻底打乱,甚至不得不更换手机号码以图清净。
家庭状况隐私同样关键,像家庭成员构成、家庭经济情况、婚姻状况等信息,本应在信任基础上谨慎交流。有些幼儿园出于了解孩子成长背景考量,会询问家庭经济是否困难以提供相应资助,或关注家庭结构对孩子性格形成的影响。但这类信息一旦外传,可能使家长陷入尴尬境地,甚至遭受异样眼光。如,在广州的一所幼儿园组织的亲子活动中,一位老师在与其他家长闲聊时,无意间提及某孩子父母离异的情况,恰好被孩子听到,孩子当场情绪崩溃大哭。孩子的妈妈得知此事后,之后很长一段时间都对幼儿园的活动避之不及,还产生了给孩子转学的念头,给孩子和家长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亲子关系也变得愈发紧张。
家长隐私一旦泄露后果严重
隐私泄露首当其冲的危害是破坏家园信任关系。家园共育建立在双方互信基础上,家长放心将孩子成长托付幼儿园,将个人信息分享,一旦隐私泄露,信任纽带将迅速断裂。家长开始对幼儿园各项工作持怀疑态度,不愿再配合园方活动,如,2020 年,浙江某幼儿园在筹备亲子教育讲座时,发现报名人数寥寥无几,与以往的积极响应形成鲜明对比。经了解,原来是此前发生过家长信息泄露事件,家长们担心私人生活被进一步窥探,对园方组织的活动失去信任,即便知道讲座可能对孩子有益,也选择推脱,原本紧密协作的家园关系变得疏离,园方后续开展的多项活动都遭遇冷场。
从家长心理压力角度,隐私泄露如同阴霾笼罩。担心个人信息被滥用,害怕家庭琐事成为他人谈资,家长日常会处于焦虑不安状态。尤其是涉及家庭经济困难、家庭成员健康问题等敏感隐私,公开后家长可能产生自卑心理,在与其他家长交往、面对教师时都背负沉重心理负担,无法以轻松心态参与家园共育,间接影响孩子在园情绪,孩子可能感知到家长的焦虑,变得胆小、内向。例如,在四川的一所幼儿园,有位家长家庭经济较为拮据,幼儿园在未征得家长同意的情况下,将其家庭经济状况透露给了部分家长,导致这位家长在接送孩子时总觉得其他家长异样的眼光,变得愈发沉默寡言,孩子也变得敏感起来,在幼儿园不愿意和其他小朋友一起玩耍,学习兴趣也明显下降,原本活泼开朗的孩子逐渐变得孤僻。
对孩子而言,家长隐私泄露也并非毫无影响。若同学知晓其家长隐私,年幼的孩子可能因缺乏判断力而产生不当言论或行为,给当事孩子造成自尊心受挫。在山东某幼儿园,知道同学家长失业,在交流玩耍时无意提及,会让孩子陷入窘迫,甚至引发孩子间的矛盾冲突;若因家庭隐私问题导致家长与幼儿园关系紧张,孩子在园可能会察觉到异样氛围,对幼儿园产生抵触情绪,不利于孩子适应集体生活与学习环境。
保护家长隐私的四个有效办法
不可否认,如今多数幼儿园已意识到家长隐私保护的重要性,在制度建设上迈出步伐。不少幼儿园制定了信息收集与保管制度,明确规定家长信息仅用于教育教学相关事务,存储在专人负责、有加密措施的数据库中,限制无关人员访问。教师在收集家长对园所活动意见时,采用匿名问卷形式,确保家长能畅所欲言,不用担心个人身份暴露,这在一定程度上保障了家长隐私表达的安全性。
然而,实践操作中的漏洞依旧存在。一方面,人员管理疏忽时有发生。幼儿园教师流动性相对较大,新入职教师培训若未着重强调隐私保护,可能在不经意间泄露家长信息。另一方面,社交平台成为隐私泄露的“重灾区”。在家长微信群、QQ 群等沟通渠道,教师有时为图方便,直接将未处理的家长信息截图发送,像家长接龙报名活动时,完整显示家长姓名、电话,群里其他成员均可查看,给不法分子可乘之机,也违背了隐私保护原则。
此外,家园沟通环节也存在隐私尊重不到位的问题。个别教师在与家长一对一交流时,缺乏边界意识,过度追问家长私人生活细节,打着“了解孩子成长环境”的旗号,让家长心生不悦。
那么,如何保护家长隐私呢?专家提出以下4个有效方法:
——强化园所隐私保护制度建设与执行。幼儿园要构建完善且细致的隐私保护制度体系,涵盖信息收集、存储、使用、传输、销毁各个环节。在信息收集阶段,遵循最小必要原则,只收集与孩子教育、园所管理直接相关信息,明确告知家长收集目的、方式、范围及存储时限;存储环节,采用专业加密软件,对家长数据库分级管理,设置严格访问权限,仅核心管理人员、班主任等特定人员在授权下可查看;使用过程中,禁止任何未经家长同意将信息用于商业推广、学术研究之外用途的行为;传输时确保采用照https加密传输;销毁方面,定期清理过期无用信息,通过专业软件彻底删除,防止数据恢复。同时,加强制度执行监督,成立内部审计小组,定期检查家长信息管理流程,对违规行为严肃追责,从制度根源保障家长隐私安全。
——提升教师隐私保护意识与能力素养。教师作为家园共育直接执行者,隐私保护意识提升至关重要。园所应开展常态化、针对性培训,不仅有法律法规普及,如《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中关于个人隐私保护条款解读,让教师知晓侵犯家长隐私的法律后果;还有案例分析研讨,剖析实际发生的隐私泄露事件,引导教师吸取教训。在日常教学管理中,培养教师隐私保护技巧,如与家长沟通时注意话术,避免敏感话题追问;在社交平台分享孩子学习成果时,对家长照片、姓名等信息打码处理;组织活动需要家长信息时,提前做好保密预案,以精细入微的培训让教师将隐私保护内化为职业习惯。
——优化家园沟通模式,明晰隐私边界。家园沟通要创新模式,搭建尊重隐私的交流平台。利用专业家园共育 APP,家长与教师一对一沟通,信息加密存储,避免群聊信息混杂引发隐私问题;开展线下家访时,教师提前与家长协商沟通内容,聚焦孩子教育成长核心问题,不随意涉足家长私人生活禁区;举办家长会,可设置匿名提问环节,家长将关心但不便公开的问题写在纸条上,由教师统一解答,既保护隐私又解决疑惑。同时,通过家长会、入园手册等形式,明确告知家长园所隐私保护政策,也引导家长合理分享个人信息,双方明晰隐私边界,让沟通在信任、安全氛围中进行。
——建立隐私泄露应急处理机制。即便防护周全,仍可能有意外发生,所以建立应急处理机制必不可少。幼儿园要制定详细预案,一旦发现家长隐私泄露,第一时间启动响应流程。迅速通知受影响家长,诚恳道歉并告知事情经过、当前处理进展;内部成立专项调查组,追溯泄露源头,无论是人为疏忽还是系统漏洞,都要彻查到底;对受损害家长提供补救措施,如协助更换联系方式、提供心理疏导等,将损失与负面影响降到最低,用及时有效的应急处理重建家长信任。
家园共育尊重家长隐私是一场需要幼儿园、教师、家长共同参与的持久战役。只有将隐私保护贯穿家园合作始终,以完善制度、专业素养、优化沟通、应急保障为支撑,才能营造温馨、互信的家园环境,让家园共育的力量真正为孩子成长之路保驾护航,让幼儿教育事业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推动其向着更健康、更人性化的方向蓬勃发展。在追求教育卓越的征程中,莫让隐私泄露成为家园共育的“绊脚石”,而要使其化作凝聚家园合力的“黏合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