05:教育总第196期 >2025-04-01编印

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刊发日期:2025-04-01 阅读次数: 作者:  语音阅读:

湖北省沙洋县沈集镇中心小学  彭刚

语文教学不仅是知识的传授,更是精神的滋养。在小学语文课堂上,教师应当以课文为载体,引导学生感受文字之美,体会思想之深,让语文课堂成为学生精神成长的沃土。

  语言文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蕴含着丰富的精神养分。在《小英雄雨来》一课中,教师可以通过雨来机智勇敢的故事,让学生感受革命年代少年儿童的爱国情怀;在《桂林山水》一文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品味“舟行碧波上,人在画中游”的意境,体会祖国山河的壮美。这些课文不仅是语言学习的素材,更是精神成长的养分。

  语文课堂应当成为学生与文本对话的场所。教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情境创设等方式,让学生身临其境地感受文本。例如在学习《小蝌蚪找妈妈》时,可以让学生扮演小蝌蚪,体会寻找过程中的期待与喜悦;在学习《卖火柴的小女孩》时,可以引导学生思考小女孩的处境,培养同理心。这种沉浸式的学习体验,能够深化学生对文本的理解,促进精神成长。

  语文教学应当注重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在阅读教学中,教师可以设计开放性问题,引导学生思考文本背后的深层含义。例如在学习《狼和小羊》时,可以让学生思考“如果小羊遇到的是善良的狼,故事会怎样发展”;在学习《孔融让梨》时,可以引导学生讨论“谦让”在现代社会的意义。这种思维训练能够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促进精神成长。

  语文课堂是学生精神成长的重要场所。教师应当充分挖掘教材中的精神养分,创设丰富的学习情境,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让语文课堂成为滋养学生心灵的沃土。只有这样,语文教学才能真正实现育人目标,培养出具有文化底蕴和人文情怀的新时代少年。